蘇北柳琴,連云港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
柳琴: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外形及構造與琵琶相似,但比琵琶要小,通體長約65厘米,用柳木制作,四弦,形如柳葉,故又名柳葉琴。別名“柳月琴”、“土琵琶”、“金剛腿”等。演奏方法與琵琶類似,只是右手用撥子彈奏。柳琴流行于蘇北東海縣及周邊一帶的民間樂器,發(fā)音響亮宏大,音色高亢剛勁,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最早的柳琴,構造較簡單,只有兩條絲弦,7個用高梁稈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僅有一個半八度,還不便轉(zhuǎn)調(diào)。當時的琴體較大,演奏時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緊,靠手腕甩動而撥弦發(fā)音,演奏形式別具一格。后以竹套質(zhì)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圓筒代替。柳琴屬于琵琶類彈拔樂器,因使用柳木制作,外形也類似柳葉的形狀,因而被稱為柳琴,或“柳葉琴”。柳琴的外形和構造與琵琶極為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于柳琴的外形土里土氣,非常民間化,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巴僚谩遍L期流傳蘇北東?h一帶的民間,用于曲藝說唱的伴奏,在曲藝演奏中,因其曲調(diào)優(yōu)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幫和,故又叫“拉魂腔”。東海群眾稱為“鑼鼓沖子”或“肘鼓子”。柳琴不僅在外形和構造上與琵琶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樣,只是演奏時用撥子彈撥。演奏柳琴時,演奏者要端坐,將柳琴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撥子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彈撥琴弦,姿勢非常幽雅。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