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民俗婚慶,連云港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習俗千姿百態(tài),婚慶禮儀就是這百花園中的一枝。作為傳統(tǒng)民俗之一的婚慶儀式習俗,在各地均有流行,因地域不同而略有不同。連云港地區(qū)位于我國沿海中部,城市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各類婚慶習俗交融并存,中式婚慶習俗依然保留著,并依然廣泛使用。相傳我國最早的婚姻禮儀源自于伏羲氏嫁娶、女媧立媒約,那是開始有了婚姻關(guān)系。傳說遠古時期,洪水泛濫,把世界上的所有人和動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太白金星叫他們結(jié)婚生育,但是,他們認為自已是兄妹,不肯結(jié)婚。他們提出,如果能夠?qū)⒏畛啥蔚闹褡釉俳悠饋,就答應結(jié)婚。后來,果真接起來了,而且,留下了許多節(jié)。兩人還是不答應,提出從兩座山上滾磨盤,如果磨盤最終能夠滾合到一起,就可以結(jié)婚。但是,當石磨滾合到一起了;兄妹兩仍然不同意結(jié)婚。這時,女媧提出,如果伏羲能追上自已,就可以成婚。結(jié)果,開始時伏羲始終追不上女媧。后來,一只烏龜馱著伏羲從相反方向追趕;女媧沒有防備,被伏羲抱在懷里。兩人最終成婚,給后世留下人煙。據(jù)唐代杜佑說:“人皇氏始有夫婦之道,伏羲氏制婚娶,以儷皮為禮;五帝馭時,娶妻必告父母;夏時迎親於庭;殷時迎新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時,六禮之儀始備!蔽覈诜耸蠒r代,就有在“儷皮之禮”,男女婚嫁時,男方送女方兩張鹿皮作為聘禮。這是婚姻禮俗的開端;到了五帝時期,又多了“必告父母”;夏商時期,又多了“迎親於庭”和“迎親於堂”;至周朝,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
連云港地區(qū)的婚姻禮俗與全國大體一致,統(tǒng)稱“六禮”。秦漢時期,逐漸形成定制。所謂“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納采就是采擇之意,即男子選擇末婚妻;問名就是問清楚女方的生辰,即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以備問卜,也稱“合八字”;中國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算卦占卜,即是“納吉”;“納征”又稱“納幣”,民間俗稱“過大禮”、“下彩禮”或“下財禮”等;請期,俗稱“擇日”,即男方要選擇結(jié)婚的黃道吉日之后,告知女方;最后是迎親,正式舉行婚禮;即在約定的日子里,將新娘迎進家門。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早期的婚慶禮俗也在不斷變化、完善、改進,逐步簡化。許多年輕人不再講究。但是,婚姻畢竟是一個人的終生大事,各個家庭,父母都比較認真、重視,一些程序還是必不可少,如訂婚、催妝、嫁人過程的排場等,依然傳承了老輩的禮俗,保留下來。連云港地方的婚慶禮俗主要有:一、婚前程序1.訂婚選日子非常重要,一般得找私塾先生或算命先生定奪。先根據(jù)女方的生庚找出“大利月”、“小利月”,再選定吉日。在舊時的老黃歷也有標明。在連云港城鄉(xiāng),訂婚習俗仍然沿襲。訂婚時,主家召集親朋好友團圓吃飯,鄭重確立兩人關(guān)系。2.過柬子在確立戀愛關(guān)系后,相處到想結(jié)婚,就可以“過柬子”了!斑^柬子”的“過”,即相互“轉(zhuǎn)”、“傳”意。“過柬子”要選定吉日,備酒備菜宴請媒人。柬子由男家請人寫好,由媒人傳遞入女家;女家接柬后,也要宴請媒人,寫好柬子給男方。過柬子一定要有壓柬禮。男方要備厚禮跟隨媒人送給女方,禮品的樣數(shù)要逢雙。如雞、魚、糕果、彩米、衣料、首飾、錢等。宴后,女方退回雞、魚和一半彩米,有錢的再回贈文房四寶。
3.鋪喜床
鋪喜床是結(jié)婚前重要的程序之一。喜日前,男家要把新房粉飾一新,掛上紅布門簾,把窗戶用大紅封嚴,家里的石磨、石椎都要用紅被子蓋住,當?shù)厝苏J為石頭是白虎,新人最怕白虎沖。要請“全面人”鋪喜床。鋪喜床要用四塊包有紅紙的“金磚”墊床腿,在四個床腿下放上銅錢或是銀元,多少不拘。
4.滾床
喜床鋪好后,通常要請一戶和睦、富足家庭中的聰明伶俐小男孩在婚床上肆意地翻滾,這叫“喜童滾床”。這喜童多在家庭中選。喜童一邊滾,一邊有“全面人”說:“上滾床,下滾床,一年一個狀元郎!币灿械牡胤秸埡脦讉喜童滾床的,滾床的喜童是要給賞錢的。
5.催妝
男方結(jié)婚辦喜事,或叫娶親、帶媳婦等,女方出嫁叫出門子,出閣等。“催妝”是正在辦喜事“正日子”的前一天。
二、迎娶正日程序。
1.花轎起程:
花轎在新郎家門口裝飾一新,轎夫、吹鼓手、接親隊伍、攝像師、攝影師等相關(guān)人員全部到位,準備好接親四樣禮、和紅包、禮賓花、鞭炮等全部到位。良辰吉時,起轎,鞭炮吹鼓手齊嗚,在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起程新郎率迎新隊伍到達新娘家;
2.新娘入轎:新娘應該被兄弟或表兄弟背出來送上轎子。
3.顫花轎:花轎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兩家特別近。按照慣例是要給轎夫紅包的,否則他們會有意顫動花轎,讓新娘“好受”。新娘蒙紅蓋頭,在伴娘的伴隨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紅綢牽著,慢慢地登上花轎。
4.新娘下花轎:媒人或伴娘掀開轎簾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攙扶下走出花轎。
5.請高堂:請出雙方父母上臺入座。
6.請新郎:新郎上臺站定臺中。
7.跨火盆: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攙扶下跨火盆,象征著新人婚后紅紅火火。
8.射紅箭:新娘接過伴郎遞上的弓箭,拉弓射出3支紅箭,第一箭射向天,天賜良緣合家歡;第一箭射向地,天長地久人如意;第三箭向遠方,生活美滿愛久長。
9.跨馬鞍: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攙扶下跨過馬鞍,意思是新人婚后合家平安。
10.牽紅球:新娘在媒人或伴娘的攙扶下走上臺伴郎送上紅球,新郎新娘各牽紅球一端站于臺中。
11.拜堂:一對新人各拉紅球一端正式拜堂。一般證婚人要說:“一拜天地向來賓鞠躬,二拜高堂向父母鞠躬,夫妻對拜……”
12.挑喜帕:伴郎送上如意秤桿,然后由新郎用紅布裝飾的如意秤桿挑開新娘冰上的喜帳,從此稱心如意。
13.敬茶:如意秤桿沏好的茶,新人向雙方高堂敬茶,稱作“進改口茶”。老人還要給一定的錢稱為“改口費”。
14.高堂致敬:請雙方父母代表致詞一。
15.傳遞香火點喜燭:新郎新娘的母親共同點亮喜燭(從此子孫滿堂),雙方高堂入席。
16.吃子孫長壽面:伴郎將一碗子孫長壽面端上!翱曜涌曜,快生貴子!”新娘剛動兩下筷子,就有人大喊:“生不生?新娘笑著回答:“生!”
17.合巹酒(交杯酒):伴郎送上斟滿的酒杯,新人喝合巹酒,從此恩恩愛愛,白頭偕老。
18.新人擁入洞。
以上是一些基本程序結(jié)束,個別地方還可以依據(jù)家庭的需要做調(diào)整。
中式婚慶使用的器具比較復雜,需要大紅花轎、蓋頭、挑蓋頭挑桿、紅手絹、紅球、喜燭、火盆、花等。
中式婚慶儀式系祖輩沿襲的群體性傳承,基本是口傳心授,互相傳承。在連云港市,由于婚禮的花轎比較少,現(xiàn)在全部按照中式婚禮的儀式舉行婚禮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均請婚慶公司來操辦,只是多數(shù)婚禮的程序還是依照原來的形式。連云港市紅玫瑰禮儀公司、東海喜慶天下婚慶禮儀的好手。其中鄭德幹(1959年)、鄭威(1989年)父子和東?h的李猛(1968年)都熟悉中式婚慶儀式,并能夠很好地把握具體程序,傳承保護中式婚慶禮儀的精華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