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傘舞,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茶傘舞主要流布于洪澤湖周邊的淮陰、洪澤一帶。“茶傘舞”據(jù)說是由明清時期從河南開封傳入的滾燈演變而來。滾燈演出時人多在地上翻滾,而洪澤湖地區(qū)多雨,地面濕滑,不適合在地上演出,經(jīng)民間藝人改編,成為“茶傘舞”,在淮陰等地流傳已百余年,在解放前后尤其盛行,在廟會、慶典等節(jié)慶活動中都可見到她的身影。
茶傘舞道具為傘,一般為黃色,形似皇帝使用的儀仗道具黃羅傘。演員為兩男一女,三人同時登臺演出。女演員一般為俊俏靚麗、伶牙俐齒的姑娘,男演員要風(fēng)流倜儻、精明干練。女演員身著唐裝,扮相古樸典雅,手撐油紙傘。男演員身著便裝,腰束紅綢帶,頭扎白毛巾,雙手各執(zhí)一方紅綠綢巾。表演時,女演員手撐傘邊舞邊唱,男演員穿梭于女子兩側(cè),綢巾隨著鼓點在男演員手中翻飛,紅綢似火,綠綢如翠,靈動異常。女演員的臉頰在茶傘的掩映下,倍顯嬌媚。
演出接近尾聲時,男演員并排站立,女演員躍上兩位男子左右肩,形成“眾”字,并“原地踏步”,同時上下舞動茶傘,如履平地。另一高難度動作為“春燕展翅”,即女站兩男肩頭,左腿不動,右腿后伸并上抬,胸向前傾、兩臂張開,仰臉咬住傘柄。
茶傘舞是洪澤湖周邊一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和一定的研究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