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肉松制作技藝
太倉肉松制法創(chuàng)于清代倪德。倪德原是清同治年間的一位高廚。1874年的某一天,太倉新科狀元陸增祥宴請賓客,倪德被邀去掌勺。適逢倪德未婚妻前去探望,心猿意馬之下,將五香燜肉燒過了頭。大驚失色的倪德急中生智,將豬肉去皮、除油,留下瘦肉反復揉炒,制成一道黃燦發(fā)亮、香氣襲人、形態(tài)蓬松的全新菜肴,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太倉肉松。其后,倪德在太倉城廂武陵街昭忠祠旁開設了“倪鴻順”肉松店鋪,專售肉松。不久即為貢品呈獻宮中,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厚愛。1915年,太倉肉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舉奪得肉制品類金獎,1925年再獲江蘇省第二次地方物品國際博覽會金獎。1958年之后,由倪德的孫女唐孝耆負責肉松制作。
太倉肉松形呈絮狀,肉香濃郁,色澤金黃,咸中帶甜,口感和諧。其制作技藝的精華,集中體現(xiàn)在“三精”上:選料精致,配料精細,制作過程精湛。
“絕對新鮮”是太倉肉松對原料的要求,早期肉松制作“把作”師傅在購肉時依鼻嗅、眼看、指壓等方式判定肉質(zhì)新鮮度。一般選用瘦肉出精率較高、瘦肉纖維韌性較好的太倉當?shù)厥萑庑吞飞讲葚i作為主料肉。為確保肉松主料肉新鮮度,一頭豬從屠宰到下鍋,要嚴格控制在4小時之內(nèi),這一標準沿襲至今未變。
配料根據(jù)主料肉品質(zhì)鮮嫩度、火候、氣候等因素,選用不含任何人工色素或添加劑的純天然植物及純天然釀造物,如料酒、醬油等。整個加工過程包含了蘇幫菜肴特定的加工手法,如急火“煮”去雜質(zhì),文火“燜”肉質(zhì)酥,弱火“炒”收原湯,手工“搓”呈絮松等等。經(jīng)過切條、煮松、炒松、搓松四道工序制做完成。
炒松,是太倉肉松制作過程中關鍵之關鍵。通過炒松,使肉松主料肉充分回吸原有湯汁,既保持了肉松自然的肉香味,又最大限度保持了肉松所有的營養(yǎng)元素。在這一過程中,火候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保持緩慢又溫而不熄的文火,方可達到鍋內(nèi)溫度的均勻。肉松的水分,要憑直感掌握,專業(yè)性極強。經(jīng)驗豐富的肉松傳人,憑肉眼視炒松時蒸汽的濃密度,再輔以手感觸摸,即可判斷水分。根據(jù)肉松主料鮮嫩度,氣候季節(jié)變化,翻炒頻次等因素,水分要控制在20%左右。
民間禮尚往來,常視太倉肉松為最奢侈的高檔食品之一,故而歷史上有“無松不成宴”的贊語。伴著早餐的米燒粥,就著酒席的冷餐盤,當金燦燦的太倉肉松漸漸融于口中,咸中帶甜的鮮香,在唇齒間久久留存,令人回味無窮。柔軟細膩,如絲如絮的肉松,給人一種無比美妙的感覺。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