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大櫓,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主要流傳于太倉瀏河、浮橋、璜涇和茜涇等地,吳江金家壩、吳中斜塘也發(fā)現(xiàn)有相近民間舞蹈,稱為“江南蕩湖船”。
二十世紀30年代初,太倉劉家港民間藝人楊仲民、李寶榮等人在江、浙交界處的楊港涇搞運輸,看到當?shù)貜R會上有“陸地行舟”的節(jié)目,便學了帶回家鄉(xiāng),揉進本地船民搖櫓動作,加上男女0 內(nèi)容,就成了今天的搖大櫓,在瀏河一帶漁民、船民中流傳,并成了當?shù)貜R會節(jié)目。后因帆蓬船為機動船所取代,搖大櫓被人淡忘。1983年在蘇州民間舞蹈普查活動中才被挖掘恢復。
搖大櫓由2至6人在廟會中表演。2人表演時,有扯繃者(“三先生”)和把櫓船女(“蕩湖阿姐”)各1,扯繃者扮成小丑或書生,與船女打情罵俏。3人或4人表演時,扯繃者為書生,加1名或2名小丑(“跳鱉蟲”),在中間演唱挑逗。6人表演時,再增加2名“吊繃人”。演出時,“阿姐”與“三先生”并立櫓側(cè),作搖櫓動作!暗蹩嚾恕背蹲筛嚴K在前面引進!疤M蟲”在櫓前后左右自由動作,有時在繃繩上跳來跳去。角 間互相逗趣。在行進中逢店必唱,唱詞根據(jù)行業(yè)特點以問答方式隨編隨唱,“阿姐”問,眾人答,“跳鱉蟲”作出相應(yīng)動作。店主則放鞭炮以示歡迎。晚間表演,“大櫓”和“阿姐”頭飾上還要綴滿小電珠,彩光閃爍,更加好看。搖大櫓表演并不復雜,但活潑風趣。
“蕩湖阿姐”穿寬袖、圓邊上衣,著長裙,繡花鞋。右手扶櫓梢中部,左手反撐腰間,前后推扳,橫步前進,臀部扭動。
“三先生”戴瓜皮帽,穿長衫馬褂,圓口鞋。右手扶櫓梢,左手把穩(wěn)大櫓,控制方向,與“阿姐”同步動作。
“跳鱉蟲”戴氈帽,套坎肩,束腰帶,手拿葵扇,腳踏“四方步”、“橫跨步”等,扭動胯部,幅度夸張,按節(jié)奏拍打扇子,在大櫓四周活動。
“吊繃人”穿短褂,花邊坎肩,束腰帶,短靴。2人各扯一條繃繩,相對而立,按大櫓推扳節(jié)奏,一退一進。進時俯身,繃繩下壓;退時后仰,繃繩上提,邊舞邊進。
搖大櫓有笛、簫、二胡、京胡、琵琶、銅鈴和木魚等伴奏,曲調(diào)旋律輕快活潑。
大櫓以毛竹扎成,長約3、4米,櫓梢扎紅綢彩球,櫓把、櫓板用紅綢包扎,并引出兩條紅綢帶作櫓棚繩。櫓底裝有木輪,拖在地面時能滾動。
搖大櫓具有鮮明的水鄉(xiāng)特色,是在當?shù)卮窈蜐O民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民間藝術(shù),再現(xiàn)了他們的勞動生活,表現(xiàn)了歷史上農(nóng)村集鎮(zhèn)的風貌,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搖大櫓載歌載舞,舞姿獨特,充滿生活情趣,詼諧幽默。曲調(diào)旋律,活潑輕松,節(jié)奏明快,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