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堡花棍舞主要流傳在貴陽市烏當區(qū)下壩鄉(xiāng)。下壩鄉(xiāng)位于貴陽市烏當區(qū)東北部,是貴陽市近郊海拔最低的鄉(xiāng)鎮(zhèn),東與龍里縣交界,南與本區(qū)東風鎮(zhèn)相鄰,西接水田鎮(zhèn),北抵新堡、百宜兩個鄉(xiāng),面積110平方公里,距區(qū)政府駐地19公里,轄8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總人口約1.5萬人。下壩鄉(xiāng)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主要有漢、苗、布依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050余人,本鄉(xiāng)地處南明河河谷帶,山高坡陡,地勢起伏較大,南明河從西南向東北流經境內。境內還有卡堡苗寨、巖底苗寨、大山布依寨等民族村寨,構成了本鄉(xiāng)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
居住在巖底苗寨的民族自稱是從江西遷移來的花苗,他們的民族舞蹈——花棍舞,原名叫跳花鼓,是在原來跳花鼓的基礎上經過挖掘、改進而形成的。原舞蹈的主要道具是一個大鼓,這個大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本寨人手中就珍藏了1000多年。據寨中老人說,跳花鼓的歷史雖長,但沒有文字記載,只是一代又一代的吟誦下來,這其中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唐朝,唐僧去西天取經,在回來的途中經過一條大河,船到河中心時,被一只巨大的鰲魚抵翻,經書掉進河中被鰲魚吞進肚中。唐僧師徒抓住鰲魚,剖開魚肚,取出經書,但經書已經被弄濕,無法看清- 。這時,漢族和苗族同胞來到岸邊,抬走鰲魚。漢人得了魚頭,把它做成魚頭鼓(即佛家用的木魚),在魚頭上敲打,每敲一下,鰲魚就吐一個字,后來魚頭就演變成今天“木魚”。苗民得到魚身和魚尾,把魚身做成大鼓,魚尾做成蘆笙,邊敲大鼓邊吹蘆竹,把- 的內容也吹出來了,并且將這鼓和蘆笙當作娛樂和慶典及重大儀式上的祭祀器具,后來慢慢演變成如今的樂器。
每年正月,巖底苗寨舉行跳花場,這是他們最講究、最熱鬧的娛樂活動。春節(jié),人們在一座平坦、寬敞的山頂上立一棵樹,在樹枝上掛歷上許多花線、花包之類的東西,把樹枝妝扮成五彩繽紛的花桿,在花桿上打許多小疙瘩,把跳花大鼓吊在花桿上。一切準備就緒后,苗寨里一位德高望重、有知識有文化、能歌善舞的主持人宣布跳花場開始后,男女老少圍著花鼓,手持長竹,一邊跳一邊對歌,一邊敲鼓一邊跳舞,跟主持人對歌的人,每對上一首就解掉花線上的一個疙瘩。正月跳花場也是青年男女相親、談戀愛的主要場所,他們通過對歌、跳舞認識后,相互送花包、香包、花手帕等信物,算是定情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卡堡花棍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一些傳統(tǒng)民俗日益淡化,花棍舞的展示平臺日益減少。一些能跳舞的演員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退出舞臺,許多年輕人因家境貧困不愿學,會花棍舞的人越來越少,使花棍舞的傳承發(fā)展舉步維艱。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