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地勢北部高,中部蒙江沿岸次之,南部紅水河河谷地勢低洼。千百年來這里布依族人民都過著男耕女織的古樸生活。羅甸布依族制作土布、扎染工藝主要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八茂、羅悃和中部的城關(guān)、沫陽,北部的板庚、邊陽、交硯,西部的逢亭、納坪、木引等地。
布依族人民自古以來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裁、自縫衣服。每家每戶都有紡車、織布機、染缸、染料(藍靛)。紡紗、織布、扎染的技藝,女孩們從小就開始學,聰慧的女孩十三、四歲就能熟練地掌握這門技藝了。土布制作扎染技藝口傳心授,母傳女,師傳徒,傳承至今。
依族制作土布、扎染工藝,首先要用彈好的棉花加工成貓尾狀棉條,用紡車把綿條紡成棉線,用挽線架把線挽成卷。然后用一種叫做白芨的中草藥制成白芨漿,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沸,把成卷的棉線放入,煮上一段時間,增強棉線的韌性。清洗曬干后的棉紗是白色的,要織成色彩相間的布料,就要把棉紗放到染缸中染制成相應的顏色,以便根據(jù)所需花紋將不同色彩的棉線進行分布。棉線染好后,用絞車把染好的各色棉線分類繞成椎形的線果備用。需要把線織成布時,就把各色線果安置在布線器上,手提著布線器圍著柱子等支架把線根據(jù)織布格式及紋路需求置好。再把分布好的棉線一根一根地穿到正反不同的兩個分線器上,使眾多的棉線在操作時不出現(xiàn)“一團亂麻”的現(xiàn)象。布線并定格好后,通過梳子把線連到織布機的活輪上,再把活輪固定在織布機的尾端,線頭拉到織布機的前端另一個活輪上,作為布的經(jīng)線。最后,根據(jù)需要把小的各色線果放進梭子中,并將線頭與經(jīng)線交叉放置,作為布的緯線,再用活動擺子撞實,上下兩排經(jīng)線通過腳踏板的上下移動交換上下位置。如此反復,就織成了各種布匹。
織出的布匹有白土布、青藍土布、大小花格土布、笆折土布、反紗土布等,一般有1.5尺寬、4丈長。從紡紗到織成布匹,一般需要15天左右。
布料織成后,制成服飾、床單、圍腰等。青藍布、花格布、笆折布、反沙布等可直接裁剪、修飾成所需要的服飾和其它床上用品。圖案有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田園風光等,充分表現(xiàn)布依族對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圖案繪成后,用手工挑扎起來,放入染缸進行漂染,染至所需顏色深度,然后清洗涼干,再把挑扎的棉線拆除,最后鑲上棉線編織的彩色花邊。
布依族制作的土布布料比較堅韌、耐水、耐暴曬。土布中用小花和大花織出的布質(zhì)量差異特大。小花紡出的線紗織出的土布比大花紡出的線紗和織出的土布質(zhì)量要好,光潔鮮亮,結(jié)婚嫁女用土布制作的棉被、床單、衣褲等均用小花織出的土布。而喪葬等才用大花織的土布。
扎染主要用自種的藍靛作染料,染出的土布和現(xiàn)代的土布料有明顯區(qū)別。羅甸布依族婦女在扎染過程中,所采用的染料主要是藍靛。藍靛是一種亞熱帶一年生草本植物,用它加工成的染料漂染的土布制品,氣味清香、色澤光亮、質(zhì)感細膩,清洗不褪色,具有防曬、保暖和護膚等特點。
土布色澤古樸、花紋美麗奇特、布料厚實耐磨,具有冬暖夏爽、透氣吸汗的特點,是布依同胞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單等的上好布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一度供不應求,F(xiàn)在的扎染床單,每床賣價300-400元,它同時是婚嫁中饋贈賓朋的送禮佳品。土布制作、扎染技藝,傳承至今,其制品越來越精美,眾多色彩相間的土布、繪制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床單,凝結(jié)了古今布依同胞的智慧。
60年代至70年代是土布紡織的鼎盛期。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因制作成本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年輕一代的婦女懂得紡織、扎染技術(shù)的人漸少,設(shè)備也大量被毀壞,只有少量出于商業(yè)目的制作者,還在紡織少部分到市場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