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餅原名油甘餅,是以晉商故里太谷縣名命名的名優(yōu)食品,創(chuàng)始于清朝咸豐年間,迄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
太谷餅傳承了我國傳統(tǒng)食品胡餅(由西域引進而來的一種烤制類食品)的制作技藝,精選特定的主輔料,配方考究,采用傳統(tǒng)的發(fā)酵、和面、揉制手法以及特殊的燙面翻烤工藝制作而成。當?shù)亓鱾髦两竦目谠E云:“臨汾麥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鑼錘(即谷子),熬成米稀靈味濃,難得廣西洋冰糖(即白糖),最好永濟白芝麻。”太谷餅輔料重,主輔相當,民間流傳一斤面粉需出二斤太谷餅(另有一斤輔料),否則就是假貨。太谷餅生產工藝十分講究,口傳身教有五個不準,即“不準亂用料,不準少用料,不準多用料,不準亂了套,不準急火搞”。太谷餅表皮為茶黃色,并粘有脫皮的白芝麻仁,具有酥、軟、香、甜的特點,即酥而不碎、甜而不膩、香甜可口、久放綿軟。它的儲存時間長,久儲味道不變。
太谷餅制作技藝是山西面點技藝的典型代表,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烘烤要經過多道工序,“先燙面,芝麻含一半,后翻烤,不準急火搞”等帶有民間智慧的口訣,正是匠人們集體實踐和經驗的總結,這些技術和操作手法對太谷餅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對于弘揚傳統(tǒng)飲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