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祥音法鼓會是樂舞結(jié)合的民間花會,始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會員多為當?shù)鼐用。清代,天津法鼓因媽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會”,民間的法鼓會、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呈現(xiàn)一番盛況。祥音法鼓會原為廟中“娘娘”出巡時的隨駕法鼓會,前面是儀仗隊,由前彩和樂隊兩部分組成,由引鑼指揮。前彩是娘娘出巡時警示人們回避和隨身攜帶的起居用品的編隊,包括兩面大門旗、高照、軟對、硬對、燈牌、圓籠、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風燈等,后面是鼓、鈸、鐃、镲、鐺鐺、大蠹旗、九蓮燈等。有40人拿著手旗維持程序,還有30個少年扛著凳子,供表演者擊打長曲時使用。
祥音法鼓會服裝道具保留完好,原有十套歌譜,現(xiàn)保留五套。在舊歷年的正月,由各花會的會頭協(xié)商,進行以慶豐收、賀新年為主題的有禮節(jié)的互拜。每年的三月三娘娘出巡日,數(shù)道花會云集北倉,祥音法鼓作為隨駕會,被安排在娘娘的寶輦左右,設(shè)擺并表演。祥音法鼓屬法鼓會中的武法鼓,表演時,場面壯觀,屬法鼓會中的武法鼓,動作多為高難度的武術(shù)套路,伴隨演奏韻律的由低轉(zhuǎn)高,靜時如平湖秋月,動時似龍飛鳳舞,高潮時如萬馬奔騰,上擂時有雷霆萬鈞之勢,配合隊式、會具、服裝,呈現(xiàn)出紛繁多彩的演出效果。祥音法鼓獨一無二的彩燈群,靚麗地展示在群眾面前,夜間表演時形成以彩燈組成的長龍,成為北倉皇會演出時的壯麗景觀。
劉園祥音法鼓在幾代人的精心維護、傳授下延續(xù)至今。1951年,在天津市民間花會展演中獲優(yōu)勝獎;1986年,獲津沽花會大賽二等獎;上世紀90年代后多次參加比賽和慶;顒印@祥音法鼓是集古樸典雅的民間習俗、傳統(tǒng)音樂、舞蹈及會具工藝為一體的活態(tài)傳統(tǒng)文化。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祥音法鼓已傳承六代,第一代傳人:王有林(1829年—1924年);第二代傳人:豐奎(1874年—1970年)、趙曉峰(1875年—1961年);第三代傳人:豐振貴(1922年至今)、魏祥云(1924年至今)、豐振富(1930年—1993年);第四代傳人:王桂秋(1944年至今)、田文起(1947年至今)、王子財(1955年至今);第五代傳人:劉玉新(1971年至今)、王旭(1983年至今);第六代傳人:劉強強(1989年至今)、郝天磊(1993年至今)。
劉園祥音法鼓會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培養(yǎng)人才20名做接班人;投資20—30萬元制造仿古新道具;加強各項工作管理,新人能獨立表演;建立法鼓會新會館;2010年新會館被天津市文廣局評選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示范基地。
信息來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網(wǎng)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