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倉隨駕獅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區(qū)久負盛名的一道傳統(tǒng)花會,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歷經10代傳承至今。
北倉隨駕獅子老會前身為“大鼓會”(始建于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表演者頭戴戰(zhàn)盔,身穿鎧甲,肩負大鼓載歌載舞。明末,尹兒灣(北倉村前村名)建立娘娘廟。到了清乾隆32年(1767年),北倉村開始舉辦東頂娘娘出巡、散福、廟會及花會賽事等活動。為使皇會隊伍雄偉壯觀,按照娘娘真實出巡的儀仗情況,在娘娘寶輦前,安排幾道具有象征意義的花會進行開道,其中包括大鼓會。因廟門前擺有兩只大石獅子,娘娘出巡時為娘娘保駕護駕,故廟中道長圓覺建議此會由“大鼓會”改為“隨駕獅子老會”,參加一年一度娘娘出巡的盛大祭祀活動,出巡時不表演,人頂著獅頭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北倉隨駕獅子屬北獅,出會時纛旗、門旗等依仗齊全,鼓、鈸、鐃、镲鉻等伴奏,鼓點全,節(jié)奏歡快,獅子表演勇猛雄壯,滾繡球、走八字梅花樁、鸞橋戲水等動作輪番亮相,形象逼真、雄姿英發(fā)、氣勢磅礴,造型十分優(yōu)美。從大鼓會傳下來的第24代傳承人郭二爺接替了隨駕獅子會的各項事務,為隨駕獅子第1代傳人。郭二爺當年18歲左右,體質好,舞獅動作相當利索優(yōu)美,也有較高的組織能力。北倉隨駕獅子是皇會中最為矚目,也是為娘娘順利出巡的開路先鋒。為此在表演上要求更高,兩對雌雄獅子相互戲鬧、舞動。小獅子在大獅子兩邊配合,動作優(yōu)美,有剛有柔。在鑼鼓的伴奏下,四只獅子同時亮相,表演滾繡球、雄獅出山、鸞橋戲水、走八字梅花樁等動作,若干個小獅子配合做滾繡球、跨越障礙等動作,然后單個獅子、成對獅子進行不同內容不同動作的表演。
北倉隨駕獅子表演基本動作有雄獅出山,在桌子上拜四方,然后上橋表演鸞橋戲水,在橋上擺梅花樁,走八字梅花樁,從高達3米的橋上梅花樁蹦下來連打幾個滾,起來再亮相,然后進行旋轉動作。
表演時配備大纛旗、門旗、手旗、鼓箱1個、大鼓1個、鐃4副、鈸4副、镲鉻4副、鐺鐺4副、引鑼2個、引球1個、獅子4對、梅花樁若干、桌子、香袋、帖子及表演服裝。
北倉隨駕獅子已傳承了10代,代代都把獅子表演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傳承中還不斷增加了高難度動作,花樣多了,內容更豐富了,為繼承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代傳人郭二爺(1825年-1893年);
第二代傳人:趙耀堂(1872年-1964年);
第三代傳人劉二爺(1880年-1968年)王林(1889年-1970年);
第四代傳人趙恩慶(1908年-1982年);
第五代傳人馬奎(1910年-1979年)劉慶玉(1919年-2011年);
第六代傳人趙金榮(1924年-1999年)單寶奎(1921年-1997年)孫福貴(1922年-1993年);
第七代傳人丁秋年(1945年-2011年)郭占華(1937年-1997年)杜金陵(1946年至今);
第八代傳人蘭興海(1949年至今)孫慶義(1956年至今);
第九代傳人郭衛(wèi)東(1967年至今)趙師林(1967年至今)單衛(wèi)東(1966年至今);
第十代傳人單士國(1978年至今)蘭立軍(1980年至今)郭金鋼(1989年至今)。
因獅子被視為吉獸,能祈福、迎祥、驅邪、除祟,適用于各種歡樂喜慶的場合,越來越受老百姓的喜愛,經常參加演出。1911年參加民國成立聯(lián)歡大會;1928年應邀在中國大戲院演出,獲得優(yōu)秀表演獎;1953年赴北京參加國慶演出。文革期間,北倉隨駕獅子停止活動。1980年以后,在第6代傳人單寶奎的帶領下,在村民的支持下,又逐漸恢復活動。1984年正月初五,市內各區(qū)花會云集人民公園,喜慶節(jié)日里,高燈懸掛,彩旗飛舞,北倉隨駕獅子參加表演,又一展雄姿,博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以后每逢春節(jié)及慶典活動,北倉隨駕獅子都會出現在廣大民眾面前。
為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確定了以下重點保護內容:隨駕獅子完整的表演套路,激勵老藝人傳承的積極性,維護和修繕會具,加強平時訓練。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1.制定相關的會規(guī)和管理制度,建立會員證和本會檔案;2.設專人管理演出道具、服裝;3.對老藝人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保護老藝人的權利和義務。4.發(fā)揮老藝人的作用,傳承本會原有的傳統(tǒng)技藝;5.在添置服裝、道具、樂器的資金上有所保障。
信息來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