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秦莊同議高蹺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當年由村內宋寶珍、柴慶祥、高鳳林等人,組織聘請鄰村(上蒲口村)劉慶云師傅授藝,建立同議高蹺會,意為同商共議。會址在北倉鎮(zhèn)王秦莊村東華佗廟內,四有圍墻,內有廳房五間,寬大的場院是演出的場所。
王秦莊同議高蹺會設會頭一人,負責組織和會務等事宜。高蹺隊由頭鑼、二鑼、頭鼓、二鼓站在排尾,頭棒為先導,后邊依次是青蛇、白蛇、許仙、漁翁、樵夫、傻公子、傻媽媽(老座子)、傻兒子(小嬰兒)、搖櫓人等。同議高蹺會屬于文武高蹺,不單會唱還會耍,每副腿子1米高,能表演單龍、雙龍、拉駱駝、梅花堆、白菜心、蹲堆、雙搭腳、落地叉等套路,唱佛曲十首,邊耍邊唱、文武結合。每逢出會時在隊伍后邊總有幾個肩挑禮盒的人,禮盒內裝各式糕點小吃,以備耍會者中間歇息時用餐。每年村里的有錢門戶都會捐款。
主要表演內容:棒頭鸚哥、樵夫座子、公子白蛇、漁翁青蛇、彪子劉二姐、傻媽媽、傻兒子、兄妹開荒、瞎親家。
會歌十首:三月三、十字西廂、贊八仙、華佗頌、漁樵問答等。經本會挖掘、整理和保留了漁樵耕讀,緊慢快點,跺板和《行會唱佛曲》、《十字西廂》、《三月三》、《云遮月》等韻律,具有與其他高蹺表演形式不同的特點。
王秦莊同議高蹺會有會門旗2面、督旗1面、小手旗10面,高蹺腿子20副、木高凳8套、銅鑼4套、鼓4套件、香袋、引鑼、服飾、古服裝等。
每年農閑時節(jié),人們敲鑼打鼓,蹦、跳、扭,踩高蹺進行排練演出,慶賀五谷年豐,來年風調雨順,祝福全社會平安、吉慶,迎接年、節(jié)盛會,傳承至今。2009年10月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王秦莊同議高蹺已傳承五代,第一代傳人柴慶祥(1893年—1940年);第二代傳人趙學義(1915年—1984年);第三代傳人李慶林(1908年—2002年);第四代傳人呂柏林(1938年至今);第五代傳人宋洪吉(1966年至今)。
在鎮(zhèn)政府、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王秦莊同議高蹺現(xiàn)狀保持良好,制定了相關的制度和會規(guī),建立本會檔案和會員手冊。定期舉辦培訓班。積極培養(yǎng)新人,充實新生力量。2013年,吸納女會員、小會員共8個,經過培訓將于2014年成對正式表演。對演出服裝道具存放、管理、修繕、添置設專人管理。發(fā)揮老藝人和傳承人作用,挖掘整理傳統(tǒng)套路,在保持原傳統(tǒng)演技基礎上,創(chuàng)造新的表演套路。保障添置服裝道具的資金。
多年來,逢年過節(jié),高蹺會到區(qū)、鎮(zhèn)、村、企業(yè)等各部門巡回演出,花會年年演,群眾年年看,演不煩,看不夠。
信息來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