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倉少練老會創(chuàng)建于明末清初,是北辰區(qū)首個民間群眾習武組織。創(chuàng)始人是北倉村武林高手孫東來。孫東來出身貧苦,12歲父母雙亡,成為孤兒,生活所迫上船做苦工。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特別是北運河漕運相當發(fā)達,南來北往船只穿梭于此,北倉原名叫尹兒灣,是這一帶最大的漕運碼頭,南糧北調進京都經過尹兒灣,后因朝廷在此建立倉廒(即皇倉)設南倉、中倉、北倉,北倉設在尹兒灣。隨著歲月的流逝,“北倉”名聲傳遍大江南北,故“北倉”逐步代替了“尹兒灣”。
孫東來上船干活到了河南,趕上旱季水淺,船只被迫停泊靠岸。為了糊口到處流浪,他到了登封縣嵩山少林寺當和尚成為俗家弟子。光陰似箭,孫東來在少林寺學藝14年后回到家鄉(xiāng)北倉村,干過護院,當過鏢局的鏢師。后來上了年紀,在村里教少年習武,在村民們的倡議下,孫二爺組織72戶農民子弟在本村“娘娘廟”成立了北倉少練會。由于少年習武者逐漸上了年紀,仍在會里傳授武藝并參與管理,就把少練會改為少練老會。北倉少練老會開始練的武術是孫東來從少林寺學的迷蹤拳。第二代傳人李祥,結識了天津市河東唐口地道外祖籍北倉人的李兆興,把發(fā)祥于天津大直沽的攔手門武藝傳到了北倉少練老會,從此代代傳承至今。
攔手武藝中操拳、攔手拳、翻拳三趟母拳是北倉少練老會的“鎮(zhèn)會之寶”,其他拳術均由此派生或引進創(chuàng)編的。北倉少練老會武術套路有百余種,其中基本功和基礎動作30余種、拳術套路20余種、器械套路20余種、對練套路10余種。
武術基本功主要有圍腿、迎面腿、外擺腿、里合腿、十字腿、側踢腿、二起、旋風腳、擺連腳、旋子、豎叉、蛤蟆叉、朝天凳、倒踢紫金冠、波浪、騰空雙拍腳等。武術套路主要有操拳、攔手拳、翻拳、大洪拳、小洪拳、炮拳、黑虎拳、四趟練手、八步刀、四門刀、斷門刀、六合刀、萬勝雙刀、四門大刀、春秋大刀、雙鉤和劍術等。對練主要有套環(huán)散、套環(huán)掌、八打、單刀進 、空手奪刀、閃手刀、三節(jié)棍進 、大梢子進 、大梢子進三節(jié)棍、大刀進 、雙頭蛇、小鐮刀進 等。
會具中旗幟有大圖、門旗、小旗、鼓旗。樂隊演奏器具有大鼓、鐃、鈸、大鑼、引鑼。鼓譜(點)比較簡單,主要有行會鼓點、單玩鼓點、對打鼓點。
北倉少練老會是集群眾性與專業(yè)性、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文化體育組織。“群眾性”即參加習武鍛煉的人數(shù)眾多,出會表演觀眾多,少則數(shù)百,多則千余人!皩I(yè)性”即習武練功,通常由專業(yè)人士出任教練。“觀賞性”即攔手拳源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后經歷代武林高手研創(chuàng)自成體系,形成于天津。其武術動作舒展大方,“大架”極具觀賞性,其器械對練、動作逼真,氣勢磅礴、為習武愛好者及群眾喜聞樂見!皩嵱眯浴奔磾r手拳屬防衛(wèi)型武術,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結合,極具實用性。正是由于上述基本特征,北倉少練老會才得以傳承十代數(shù)百年而不衰。2007年6月列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北倉少練老會習武鍛煉以“強身健體”為宗旨,堅持“以武會友”、“習武育人”的方針,在弘揚民族文化、增強人民體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均起到良好作用,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北倉少練老會已傳承十代:第一代(明朝末期)孫東來;第二代(清)李兆興、李祥;第三代(清)馮仲元、郭海山、樊二爺;第四代(清)趙占魁、張俊、柴蘿琦;第五代(清)郭鳳池、郭鳳鳴、郭德啟、楊玉林;第六代(最早為1912年生人)李瑞、周連森、張志飛、屈成富、李炳文、楊連弟、任德明等18人;第七代(最早為1930年至今)屈寶祥、趙師倫、李有發(fā)、李有才、屈寶鑫、孟憲全、相洪祿、王志遠、牛金明、牛金玉、趙富盛、趙文斌、蔣世川、張潤忠、宋連元、柴廣仁、劉風星、趙培森、祁文藻、曹德江;第八代屈寶珠(1944年至今);第九代閆富盛(1968年5月至今);第十代蘇杰(1995年至今)。
北倉少練老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愛國愛鄉(xiāng)優(yōu)良傳統(tǒng)代代相傳。清朝末年,參加過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斗;抗日戰(zhàn)爭中,第四代傳人趙占魁訓練二十九軍大刀隊威震敵膽;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第六代傳人楊連弟屢建戰(zhàn)功,成為“登高英雄”;第七代傳人屈寶鑫烈火中舍身救工友光榮犧牲;趙金良只身一人勇擒倆盜賊。
北倉少練老會為傳承與發(fā)展制定了翔實的保護措施:村、鎮(zhèn)兩級給予贊助,使少練老會在經濟上有一定的支撐點;設立教練組、技術顧問組、后勤組三個組織,職責分明,任務落實;發(fā)展組織,壯大隊伍,不但動員老會員歸隊習武,還發(fā)展新會員,培養(yǎng)少年兒童,形成后備力量。
北倉少練老會現(xiàn)有習武人員百余人,常年堅持習武鍛煉,年節(jié)出會表演,已成為我區(qū)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