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長高蹺會建于清朝雍正年間,由赤鹽灘(現(xiàn)東麗區(qū))傳入宜興埠五街(村),由街(村)內(nèi)德高望重者組織,村民自愿加入,非家族性組織。由于當時宜興埠民間花會較多,又多以“永”字打頭起名,故稱永長高蹺會,寓意著永遠長久。此會至今已有270多年,曾參加清末、民初及解放后歷屆民間盛會。
永長高蹺繼承和發(fā)揚了北方文蹺的表演風格。永長高蹺出會時,由數(shù)十面刀旗簇擁著兩面門旗,會旗(行稱“后圖”)在后,在門旗的指示下,演員身著戲裝、腳踩1.2米木蹺扮出“棒棰、漁翁、公子、鸚哥、樵夫、丑婆、青桿、白桿”,在鑼鼓的伴奏下有集體對舞和二、三人捉對戲耍。主要演員12人,包括鑼鼓手,晚上演出時還有燈盞20多個。會中帶袖章者隨隊“打場子”維持秩序,并攜帶高蹬若干供演員休息用,演出隊伍壯觀、氣勢磅礴。我國的民俗舞蹈常以農(nóng)耕社會的“漁夫、樵夫、農(nóng)夫、書生”這四個主要職業(yè)為題材,永長高蹺也不例外,演出劇目為“漁、樵、耕、讀”。每場演出結(jié)束時有拉駱駝造型,并伴有唱腔,唱段為“進深山”,把演出推向高潮,場面驚險,激動人心。
永長高蹺會主要演出道具有棒槌1對、樵夫擔子1個、藤子桿1對(分黑色與白色)、大腰鼓2個、小銅鑼2個、演出服(含頭飾)12套、木蹺12對、大門旗2面、會旗1面、高蹬若干。木蹺高1.3米,腳踩處距地面1米,服裝道具保存完好。
永長高蹺傳承譜系十分復(fù)雜,傳承是非家族性,在傳承過程中以村民自愿為特征,多為社會性松散型,絕大多數(shù)人是因愛好而業(yè)余參加活動。此會表演活動季節(jié)性很強,多以冬春兩季為主,以自娛自樂為目的。建會傳藝是傳承的主要方式,一般以年長者或技藝高者為師傅,師承關(guān)系并非“一脈相承”而是交織的網(wǎng)狀式。第一代傳人賈長生(1809年-1882年);第二代傳人溫俊(1829年-1901年);第三代傳人劉明(劉黑塔1859年-1935年);第四代傳人何志泉(1886年-1966年);第五代傳人白長富(1927年至今);第六代傳人陳世強(1946年至今);第七代傳人趙輝(1967年至今)、陳忠海(1969年至今);第八代傳人古金鏢(1983年至今);第九代傳人趙鎖鈺(1991年至今)。
永長高蹺有長、多、美、險四大特點:長即腿長、流傳時間長。多即喜歡看的人多,出會時多出現(xiàn)“圍追堵截”的現(xiàn)象。美即扮相美,表演動作舒展、造型美。險即動作跨度大,轉(zhuǎn)身、拉駱駝等造型險。
永長高蹺會以秧歌形式,表現(xiàn)農(nóng)耕社會的漁夫、樵夫、農(nóng)夫、書生四種職業(yè),在逢年過節(jié)、廟會、慶豐收時的歡樂場面。其中棒槌與小鸚哥、樵夫與丑婆、白桿兒與公子、青桿與漁夫相互戲耍,述說著豐收后的喜悅和對來年的希望,給年節(jié)帶來喜慶。其中,唱詞《進深山》給廟會增加氣氛,驚險的動作和拉駱駝的造型把演出帶入高潮。永長高蹺2009年10月列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
其中在《進深山》唱詞中樵夫唱道:樵夫打柴進深山,我多見樹木,少見人煙。閑了來,山前我也磨會兒板斧;悶了來,山后聽些個百鳥唱旋。山上花草人人所愛,山下野花開得更艷。我樵夫打一挑干柴朝前走,巧遇巡山的老虎把路攔,我樵夫一見老虎心中害怕,心驚肉跳打了戰(zhàn)戰(zhàn),高聲叫老虎你別吃我,我把那打柴的苦處對你來言:進深山砍干柴,去趕集長街賣,賣銅錢轉(zhuǎn)家園,提拉糧米上孝父母,下養(yǎng)妻、子,頂風冒雪苦不堪言。老虎聞聽是個孝子,搖頭擺尾山上躥。樵夫一見老虎上山去,拾起柴擔大步流星跑下山。
永長高蹺會各種演出道具、器具和相關(guān)唱詞《進深山》均保存完整,并在吸納培養(yǎng)新人上下大力度,在第九代12個年輕會員的帶動影響下,有10個年輕會員入會,堅持每周一次訓(xùn)練。
信息來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