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豐年間,距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原為廟中“娘娘出巡”隨駕進香禮儀的半副鑾駕。
霍家嘴平音法鼓由儀仗隊和樂隊組成,表演形式分設(shè)擺(固定表演)和行會(行進表演)。設(shè)擺時看演奏者的表演。行會時主要看茶炊子的表演。平音法鼓屬半文半武的法鼓,設(shè)擺造型深受五方觀念的影響,以大鼓鼓箱為中央,演奏人員與儀仗道具,分別布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鼓箱的前面是鈸、鐃的演奏者,呈八字形,分左右站立表演。鼓箱的后面是擊鼓人,居高臨下俯瞰全局,身后有大纛旗威嚴聳立,給人以威武莊嚴之感。打擊樂器有鼓、鈸、鐃、镲鉻、鐺鐺五種。表演時,鼓為其首,在樂隊中起著指揮的作用。演奏套子,變換曲牌,乃至演奏時間的長與短,一般都聽鼓手指揮。平音法鼓以腕力擊鼓,鼓槌基本不離鼓面,鼓聲平穩(wěn)柔和,給人以莊重安穩(wěn)之感,故稱為“平音法鼓”。演奏法鼓套子時,前半部分不加表演動作,直至全曲的高潮“上擂”時,先起鈸,后起鐃,最后鈸、鐃齊耍。表演動作融入了武術(shù)招法,如纏頭裹腦、霸王托天、海底撈月、懷中抱月、大鵬展翅、拉紡車等表演動作與武術(shù)動作基本相似,動作幅度大而開放,不僅給人以音樂、舞蹈兩種藝術(shù)的綜合之美感,并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給圍觀者以激勵與振奮。
現(xiàn)存鼓曲七套,歷代手寫傳授五套,為《雙橋》、《瘸腿》、《河西》、《四不像》、《八仙慶壽》。耳聽口傳心授兩套,為《五鬼鬧判》、《上龍須擂》。曲目六套,按照演奏時間長短及豐富程度依次為《出門擂》、《龍須擂》、《五鬼鬧判》、《全套》、《五咬》、《五套五咬》。其中《八仙慶壽》是專為“娘娘出巡”隨駕進香所表演的鼓曲,為平音法鼓所獨有。
霍家嘴平音法鼓曾參加歷屆北倉東頂泰山娘娘皇會,其中包括光緒22年(1896年)和光緒24年(1898年)的兩次場面最大的北倉皇會。據(jù)《天津皇會考記》記載,1936年曾參加過時任天津市市長蕭振瀛為母親祝壽而舉辦的一次皇會。參加1949年和1952天津市舉辦的國慶慶典活動。1960年后一度沉寂。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藏納于人們心中多年的平音法鼓呼之欲出,在霍家嘴村黨總支書記張玉才的大力扶植和支持下,2002年10月1日重新建立法鼓老會,配備了200平米活動用房一處,各種器具及歌譜也都相繼恢復原貌。
表演道具、器具有氣死風燈2個,門旗2面,高照4個,軟對2副4對,硬對2副4對,燈牌8扇,腰鑼1個(也叫二鑼),木質(zhì)雕刻衣箱1副(古為竹編衣籃兩副),八方盒1副(古為圓籠1副,八方盒1副),茶筲2副,樣筲2副,茶炊子2副,滅鑼1個(也叫三鑼)。樂隊器具為7鐃8鈸,鐺鐺4副,镲鉻4副,鼓箱1個,大纛旗1面,九蓮燈1副,手旗60面,手燈60把,板凳若干。
平音法鼓已傳承六代:第一代傳人夏四老爺(1854年-1927年)何榮(1857年-1930年);第二代傳人張貴(1871年-1961年);
第三代傳人陳炳恒(1895年-1979年)張文廣(1931年-1980年)陳永富(1927年-1973年);第四代傳人陳士海(1931年-今)王貴寶(1933年-2011年)陳國生(1935年-2005年);第五代傳人何桂敏(1952年-今)陳士興(1950年-今);第六代傳人陳鐵亮(1963年-今)。
平音法鼓保護內(nèi)容有傳統(tǒng)會具、器具及活動場地;多年來的管理和培訓制度;法鼓的儀仗形式、表演套路、傳統(tǒng)樂譜及表演形式;鞏固對老一輩傳承人采取的激勵政策,保護他們的權(quán)利和義務;挖掘、整理傳統(tǒng)的曲牌和儀仗表演形式。
霍家嘴平音法鼓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1.村公司先后總計投入90萬元,對毀損的各種器具和歌譜進行了修復,基本保持了平音法鼓原來的表演狀況。2.村委會提供200平米活動傳習會所和器具庫房一處,日常支出由村公司負責支付。3.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法鼓歷史、會具、器具和會員檔案資料及定期討論學習制度。4.積極參加區(qū)、鎮(zhèn)及其他單位的展示和慶典活動。5.定期舉辦培訓班,培養(yǎng)下一代傳承人。
信息來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網(wǎng)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