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起源無從考證,解放前在沭陽鄉(xiāng)村廣為流傳,解放后,此習俗逐年減少。在沭陽城鄉(xiāng)各地,從正月初一起,就是接待賓客和到親戚朋友家作客的開始。特別是在正月初,又走親戚又拜年,是個老傳統(tǒng)。
從待客和作客的時間安排來說,是分等級和先后次序的。所謂“頭等親戚丈人(岳母)家,二等親戚孩姨家,三等親戚姑姑家,其他親戚是歪把,有空就去無空罷”的俗語,走親戚的人,以青少年男女最多,其次為中年男女,老年人是被拜年的對象,走親戚的極少,但在這時候,收拾打扮一番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穿的整整齊齊、干干凈凈,顯得穩(wěn)健,持重的姿態(tài)和老來福相。從次序來說,初一一般接待子孫、侄兒侄孫和左鄰右舍。待客時,晚輩須向長輩叩頭下拜(一般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并不真正做到);長輩給年幼的晚輩壓歲錢;平輩人之間相互拜年。這樣安排的理由是,內(nèi)外有別,先家里后外面;先近后遠,“遠親不如近鄰”。從初二到初四,這三天當中,各家按照傳統(tǒng)習慣,只要岳父母健在,這門親戚就要先走。其次是接待和探望姨、姑、舅、姐、妹夫婦。這些人,都是血統(tǒng),姻親關(guān)系近的。這樣的次序安排,可能與母系社會的遺俗有關(guān),初五是小年,這一天,為合家再一次團圓家宴的日子,一般不接待外客,外客也不應該前往打擾。從初六起往后直到十五日,接待和探望血緣,姻親關(guān)系比較遠的親戚朋友。正月走親戚不能空手,一般都是帶兩條糕。
傳承狀況良好。作為正月待客之道,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形式,至今大部分被延續(xù)下來,F(xiàn)在正月待客,家家如此,但比以前豐盛多了,一般都是成桌酒席,十冷十熱,正月待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將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