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起源無明確文字記載,解放前廣泛流傳于沭陽廣大地區(qū),現(xiàn)在此習(xí)俗和解放前相比也簡單得多,大多數(shù)地方只留下美麗動(dòng)聽的傳說。
七月七乞巧節(jié)流布于流布沭陽縣賢官鎮(zhèn)、茆圩鄉(xiāng)、韓山鎮(zhèn)、官墩鄉(xiāng)、湯澗鎮(zhèn)、隴集鎮(zhèn)、耿圩鎮(zhèn)、潼陽鎮(zhèn)、悅來鎮(zhèn)、北丁集鄉(xiāng)、錢集鎮(zhèn)、馬廠鎮(zhèn)、章集社區(qū)、沂濤鎮(zhèn)、東小店鄉(xiāng)。
七夕,指夏歷七月初七的夜晚,相傳這一天是“乞巧節(jié)”。沭陽一帶人家的小大姐在這一天下傍晚,她們?yōu)⑺畳叩,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塵不染,井井有條,到了晚上,姑娘們在庭院的一旁顯眼處,豎立起一根青竹竿,竿頭插一片鮮碧綠的荷葉,做成一個(gè)“承露盤”,兩旁邊掛起兩盞紅燈籠。(這兩盞燈,通常被稱做“雙星”),再把預(yù)先畫好的“七仙女”的畫像,恭恭敬敬地懸掛在兩燈之間的竹竿上。然后搬來八仙桌,端端正正地放在七仙女的畫像前面,供上瓜果酒肴。供品要擺得滿滿的,越豐盛就越顯得光彩,也就越顯得心誠。這時(shí),附近的姑娘們還互相串門,欣賞和評論誰家的瓜果選得多,皮色好,成色純。待到月上樹梢時(shí),乞巧的姑娘們焚香燃燭,禮拜七仙女,敬她們?yōu)閹煾,請她們慷慨大方地把精湛的針線活兒技藝和聰明智慧教給人間的眾多姐妹。
這種乞巧方式,在解放前大多是由地主、富商、官宦人家的姑娘使用。窮人家和經(jīng)濟(jì)不富裕人家的姑娘,則是由姑娘們相互間乞巧。
在乞巧節(jié)前夕,待字閨中的姑娘們各人在自己家里,專心致志地坐在繡棚架前,預(yù)先不露聲色地制作形形色色的手工巧活,諸如日后贈(zèng)送夫君的荷包,準(zhǔn)備出閣時(shí)穿戴的繡花衣裙,作為嫁妝的繡花枕套等。到七夕時(shí),突然拿出來,相互品評,比一比,看誰的繡面平貼,色澤艷麗,濃淡相宜,針腳整齊,疏密有致,圓轉(zhuǎn)自如,不露針跡,栩栩如生。誰繡得最好,誰便被推為繡花的佼佼者,不但要向眾姐妹們傳授穿針引線、操習(xí)女紅的經(jīng)驗(yàn),還要一針一線地進(jìn)行示范,溫文爾雅的佼佼者謙虛地飛針走線時(shí),四下圍觀的姑娘屏聲斂氣,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學(xué)著,為之傾倒。這種相互學(xué)習(xí)、觀摩,彼此切磋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