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興盛于明清時期。那時,剪紙已經與地方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起來,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了。剪紙的題材風格從明清時代保存至今,未有大的變化,形成了與北方剪紙、南方剪紙都不相同的獨特風格,直到今天,在沭陽各地,舉凡歲時節(jié)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沭陽剪紙具有獨特的藝術特點。
一是與當地民俗結合十分緊密,深深扎根與群眾日常生活之中。不論是婚嫁喜事、孩子滿月、老人祝壽,還是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佳節(jié),人們總要用形式各樣的剪紙來裝飾房前屋后、各種家具用品,增添喜慶祥和的氣氛,表達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二是題材以吉祥喜慶圖案為主,十分注重圖案寓意,“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多選用具有吉祥喜慶寓意的動物、植物題材,較少選用人物題材,無具體意象、純紋理的裝飾圖案也很常見。
三是風格獨特。北方剪紙豪放、粗獷,造型夸張、古樸,有漢代遺風。南方剪紙繁復、細膩、清秀,造型注重寫實,受現代美術風格影響較大。而沭陽剪紙的風格自成一體,從造型藝術風格上來說,與明清時期的裝飾紋理風格類似,裝飾性極強,風格上完全保留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特點,與現代許多從繪畫藝術移植而來的所謂“現代剪紙”完全不同。
四是從剪紙紙技法上來說,沭陽剪紙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去留面積基本各半是一個突出特點。
五是從用途來說,主要用于節(jié)日喜慶時裝飾房屋和家具用品。常見的有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帳花等。沭陽剪紙的另一個主要用途是作為繡花紋樣,如鞋頭花、扇面花、枕頭花,等等。
沭陽剪紙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傳承良好。主要靠農村婦女口手相傳、代代傳承,體現出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智慧。據初步統計,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較有名的剪紙傳人有20余人,其中沭陽縣北丁集鄉(xiāng)的呂蘇霞是有代表性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