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是民間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大約300多年歷史,是群眾性自娛自樂舞蹈,通俗易學(xué),熱烈活潑,極其體現(xiàn)民本特色和代表性,過去也稱扭秧歌。據(jù)說,古時候人們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的聚會活動,邊唱邊跳,祭祀農(nóng)神,以祈求年成豐收。清朝中期,秧歌舞在沭陽漸漸興起,解放前后比較盛行,人們常以集體扭秧歌的形式慶賀解放和勝利,慶賀豐收年景,后來在一些大型喜慶活動中,都會有秧歌舞表演,到80年代種群眾性的活動就日益減少。
秧歌舞一般在廣場、街道上演出,多在節(jié)日期間和慶典活動中表演。過去在沭陽縣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秧歌舞表演。現(xiàn)在主要流布于沭陽縣張圩鄉(xiāng)、胡集鎮(zhèn)、塘溝鎮(zhèn)、十字社區(qū)、廟頭鎮(zhèn)。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表演者有扭腰、擺臂、邁交叉步等動作,有大度活潑,節(jié)奏快等特點。一般是多人在一起活動,表演形式邊走邊舞。最基本單位的步伐是:隨著音樂節(jié)奏聲起,左腳抬起再落下,落下時右腳再抬起,右腳落下后,左腳再抬起,如此向前或者是后退,并重復(fù)這樣的步伐,在此過程中兩只手臂隨同側(cè)的腳向前或者向后的反方向擺動,并扭動腰身,且不斷變換隊形。復(fù)雜的秧歌舞蹈步伐多樣靈活,需要專業(yè)培訓(xùn)并在演出活動中表演。無固定的服飾,但是,在一些節(jié)目或者是有組織表演時,表演者多著紅綠相間的鮮艷服裝,手中揮舞彩帶。過去人們用二胡、三弦、鼓彈奏音樂伴舞。抗戰(zhàn)期間和解放后一直到60年代,人們跳秧歌舞時大多以《擁軍秧歌》作為常用的曲調(diào),邊舞邊唱。
秧歌舞是很受群眾歡迎的一種表演形式,長期活動于群眾中,是當(dāng)?shù)厝嗣袢罕娤矏,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舞蹈表演,帶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