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鼓亭是一種融民俗音樂和道教音樂于一體的民間音樂形式,流傳于以海寧許村西行宮為中心的地區(qū)及周邊鄉(xiāng)村。敲鼓亭原為道士演奏的節(jié)目,后成為春季農(nóng)村行街廟會(俗稱“迎會”)的節(jié)目之一,一般出現(xiàn)在行宮菩薩后。海寧許村鎮(zhèn)有關(guān)部門曾于20世紀70年代作過調(diào)查,據(jù)當時尚健在的西行宮道徒周老根(1910年出生)、宋雪昌(1915年出生)等人回憶,他們年少時曾在西行宮背誦過敲鼓亭工尺譜。以此推算,敲鼓亭在許村西行宮一帶流傳已有百年以上,其形成當在清乾隆年間。
敲鼓亭的表演方法和演奏形式均別具一格,演奏時打擊樂是以一人操作多種樂器來完成的,并用一種樂器打擊出多種音響效果。敲鼓亭以形如小轎而下無底座的亭榭臺閣式鼓亭為其獨特的形式,以處在亭框中的敲鼓藝人的打擊樂為主奏,跟隨在鼓亭后的江南絲竹樂隊為伴奏,在廟會行街的隊伍中邊走邊表演。打擊樂演奏鑼鼓點為《滿江紅》等,絲竹樂器伴奏樂曲為民樂《八板》。在廟會的一般節(jié)目中,絲竹樂隊跟隨演奏的都為靜止的表演(不演唱、不做動作),只有敲鼓亭為打擊樂班伴奏,形成完整的視聽效果。演奏的樂曲融入道教音樂的旋律,古樸莊重、深沉耐聽。
20世紀50年代后,農(nóng)村行街廟會不再舉行,敲鼓亭演出也隨之廢止。后西行宮被拆除,道士年老者漸次離世,僅留下部分文字記載和曲譜資料。1977年,海寧縣文化部門采集了敲鼓亭資料。近年來,隨著元帥廟會等傳統(tǒng)迎會活動的恢復,敲鼓亭這種民間音樂形式被重新挖掘,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目前,敲鼓亭的主要傳承人有丁甫雄、方桓欽等。丁甫雄,1950年出生,擅長演奏板胡、揚琴等樂器。2000年10月,根據(jù)采集的敲鼓亭資料,當?shù)匚幕块T組織了二十余人排練,丁甫雄是其中之一,他在敲鼓亭中一人兼任板胡與揚琴兩種樂器的演奏。方桓欽,1943年出生,年輕時曾在安吉縣越劇團工作,2000年10月參加敲鼓亭演出后成為樂隊主要成員,具有同時掌控兩面大鑼、兩面小鑼的絕技。
敲鼓亭被列入第二批嘉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文/嘉興市圖書館 圖/方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