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花鼓是花鼓中的一種曲藝形式,據(jù)《綿陽市文化志》記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時傳入本地?zé)o考。民國時期綿陽境內(nèi)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藝人在各縣茶房、酒肆、旅店、市場、街頭等處演唱花鼓、金錢板、四川清音等曲藝形式。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自編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錢板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上世紀(jì)60年代后這種表演形式已逐漸減少,文革后根本沒看見表演獨腳花鼓。
系花鼓類,一種說唱形式,據(jù)《綿陽市文化志》記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時傳入本地?zé)o考。民國時期綿陽境內(nèi)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藝人在各縣茶房、酒肆、旅店、市場、街頭等處演唱花鼓、金錢板、四川清音等曲藝形式。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運動,自編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錢板等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花鼓的打擊樂器有鑼、鈸、鼓。唱詞每句7字,4句一段,按演唱人數(shù)可分為獨腳花鼓和火棒花鼓兩種。獨腳花鼓自打自唱;火棒花鼓多人演唱,每人操一樣打擊樂器,一人唱一句,每段末尾合唱。1956年梓潼縣文化館辦群眾文化學(xué)習(xí)班,雙板鄉(xiāng)一位叫高海林的民間藝人表演獨腳花鼓,當(dāng)時這種表演形式在民間很少見到,瀕臨滅絕。縣文化館干部史元學(xué)(現(xiàn)年82歲,青龍小學(xué)退休教師)學(xué)會,1959—1960年,縣下放干部工作隊到長卿鄉(xiāng)幸福村勞動鍛煉,其參加“下放干部宣傳隊”,創(chuàng)作并演唱獨腳花鼓作品多件,其中《歌唱幸福壩》在縣上調(diào)演時榮獲一等獎。
信息來源:綿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