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橋榨菜制作技藝是一種傳統(tǒng)菜肴制作技藝。海寧斜橋腌制榨菜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1931年,斜橋地區(qū)開始種植榨菜。1938年,斜橋一帶的菜農(nóng)開始將榨菜裝壇運到上海,在上海加工成辣榨菜,銷路甚好。1938年8月,陳春榮、許百糠和陳和生三人成立斜橋榨菜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銷售榨菜。由于斜橋榨菜價格低于四川榨菜,而且質量上乘,風味獨特,在上海名聲大震。
榨菜是大葉莖菜的一個變種,屬圓形莖用芥菜,經(jīng)腌制后可以生吃、熟吃,味美可口,營養(yǎng)豐富。榨菜收獲后,應做到隨收隨腌,不可久放,以防腐爛。
斜橋榨菜的腌制程序如下:
(1)第一次腌制。撬去榨菜老皮,按50公斤鮮菜頭用鹽2公斤的比例,放進缸或窖池里用石頭壓實腌制。
(2)第一次翻缸上榨,在落缸后第三天至第四天進行。翻缸上榨的同時進行淘洗擇選。取出的榨菜用榨機或用竹簾圍住壓實,待壓出百分之五十水分后再進行第二次腌制。
(3)第二次腌制。將第一次腌制后的榨菜,按50公斤再用鹽4公斤的比例落缸,用石頭壓實進行腌制。
(4)第二次翻缸上榨。在第二次腌制四十天后進行出缸壓榨,同時進行淘洗,把榨菜壓至鮮榨菜重量的三分之一時,就可以制作成品榨菜。
(5)制作成品塊菜。先撬老莖,修剪菜耳,分級(按榨菜的大小、菜形、質量等),然后每50公斤榨菜用鹽、辣粉、花椒、桂皮、五香粉、防腐粉適量拌勻裝壇。榨菜裝壇要壓實,待壇內榨菜出鹵無空氣后方可封口。先用干菜頭把壇口塞緊,再用水泥把壇口封死,用竹殼落或用草繩把菜壇包裝結實。
(6)制作小包。將腌制好的榨菜經(jīng)過打絲、浸泡、回淡、淘洗、上榨、拌料、過秤、裝袋等工序,分裝到小袋中,即可銷售。
斜橋榨菜腌制技術不同于四川榨菜。四川榨菜是冬季收獲加工,采用風干脫水法。斜橋榨菜是秋種春收,春季雨天多,不宜晾曬風干,只能用食鹽脫水加工的方法,而且在室內進行,不受天氣影響,能保持鮮榨菜的葉綠素,生吃脆嫩可口,煮湯、熱炒都別具風味。
現(xiàn)在的斜橋榨菜制作已走上產(chǎn)業(yè)化之路,建立了占地五百畝的斜橋榨菜科技工業(yè)園,園內現(xiàn)有三十多家知名榨菜企業(yè),采用了最先進的生產(chǎn)工藝,建立了全球性的銷售網(wǎng)絡,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腌制榨菜的傳人。
斜橋榨菜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