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族的傳統樂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族樂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隨著朝鮮民族的遷入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繼承和發(fā)展。目前,常用的朝鮮族傳統樂器有30多種,均以竹木管樂器和打樂器為主,以弦樂器為輔。流傳至今的弦樂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箏、奚琴等;竹木管樂器有橫笛、筒簫、短等;銅管樂器有嗩吶和錚,打擊樂器有長鼓、圓鼓、龍鼓、手鼓等。
朝鮮族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樂以旋律清新、流暢、婉轉、輕快以及長短節(jié)奏豐富而著稱,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朝鮮族樂器的主要研究、開發(fā)、生產基地。朝鮮族民族樂器與中國的傳統樂器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經過了千百年的傳出和傳入的過程,一部分樂器與中國的傳統樂器極其相似,一部分則是在我國中原早已銷聲匿跡,隨朝鮮族移民重新傳入中國的樂器。朝鮮族樂器是朝鮮族傳統音樂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傳統樂器的珍貴的歷史資料。
朝鮮族樂器不僅音質優(yōu)美,外型大部分保留著傳統形態(tài),古樸典雅,不僅可以作為樂器進行演奏,而且還常作為各種舞蹈的道具使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朝鮮族樂器的制作工藝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積累下來的朝鮮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全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以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有風格獨樹一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2008年,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注:該項目被評定為國家級項目時,原項目名稱“朝鮮族傳統樂器制作技藝”修改為“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
信息來源: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