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船模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先由福建人贈予綠頭船模(福建型商船船模)一艘,供置于東門王將軍廟大殿左梁上作為吉祥物,后村民自制了東門大捕船模一艘供置于其右梁上,形成一對,寓意漁家平安和漁業(yè)豐收。以后就不斷有漁民自制著各種船模,如東門現(xiàn)年73歲的漁民詹孟福、61歲的曉塘人王月生、64歲的爵溪人謝配祥等都是制作船模的高手。他們制作的船模約有上百個種類,如仿古船模有冊封船、鄭和寶船、象山唐船、乾隆游船、遣唐船、鑒真東渡船、漕舫船、古戰(zhàn)船、萬斛神舟等等;漁船有小舢板、小對船、大捕船、機帆船、流網(wǎng)船、拖蝦船、爵溪獨撈船、鶴浦鴨嘴船、福建小釣船、鋼質(zhì)漁輪等等;其他還有如渡船、油輪、海上冰鮮船、跨國遠(yuǎn)銷船、漁政船、大塘尖頭船、集裝箱船、綠頭商船、綠眉毛船等等。每條船模塊都按真船的比例微縮,采用手工制作或借助一些必要的機械進行輔助制作而成。制作材料為木頭、竹、油漆、釘、小繩索、布、桐油、石灰等。制作工具主要為鋸、鑿、刨、鉆、雕刀、剪子、針、線等等常用器物。在上世紀(jì)90年代,建立了東門愛教基地“天門館”,不僅陳列著古今船模,還聘請了退休在家的一些老藝人前來制作和傳承船模技藝,寧波市文管會還曾邀請了詹孟福等到天一閣制作船!,F(xiàn)當(dāng)?shù)卮蛩阍诒Wo這一技藝基礎(chǔ)上,建一專事展覽和制作船模的場所,使之得到傳承。
信息來源: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展覽館寧波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