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篷船是水鄉(xiāng)紹興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烏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時,現(xiàn)在已無法考證,但800年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說它是“輕舟八尺,低篷三扇”。清·袁枚詩《過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烏篷船小沙石橫”的詩句。烏篷船和烏氈帽、烏干菜并稱“紹興三烏”,是于越先民歷來崇尚黑色的明證。
烏篷船制作共分三個部分,即:船體的制作、船篷的制作和槳櫓的制作,烏篷船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船只,船篷的制作很關鍵,其工藝流程是:先用細竹竿彎成拱形,一般有三個拱,以竹絲作底面,中間夾以竹箬,兩邊及上下夾以扁竹片,用鋁絲扎住所有竹料,待船篷扎好以后,再用“黑油”涂于篷的外部,使整個船體烏黑透亮,又能防止雨水滲漏,用這種烏篷做成的船便是烏篷船。
烏篷船的劃船技藝,在世界范圍里也算獨樹一幟。烏篷船的動力主要靠腳蹬槳,船的航向則是用手掌舵來控制。船夫坐在船尾,一手扶著夾在腋下的劃楫,兩腳則踏在槳柄末端,兩腿一伸一縮,槳就會上下?lián)羲七M,劃行時速可達10公里左右。
烏篷船是越文化律動的水上精靈,是水鄉(xiāng)紹興的典型代表,但隨著其交通、捕魚功能的逐漸喪失,烏篷船制作與劃行技藝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窘境。如今紹興正在加大以烏篷船為載體的水上旅游的開發(fā)力度,期望借此將這項技藝有效地傳承下去,讓紹興的烏篷船像威尼斯的貢多拉一樣駛向世界。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