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屬地:黃驊市
類別:傳統(tǒng)技藝
吊爐燒餅制作技藝是黃驊市后街村穆斯林獨特的民間傳統(tǒng)面食制作技藝,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20年歷史。吊爐燒餅原稱千層吊爐燒餅,制作流行于黃驊市城區(qū)北部后街村,該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據(jù)考,中國燒餅是由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稱胡餅、馕,盛于唐朝。明代,國人用鑄鐵做成吊爐,加工工藝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從阿拉伯入中國,后遷此地。此后常、張、韓、李、劉、趙等姓氏陸續(xù)遷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后),黃驊財神廟村仉氏制作吊爐燒餅,后街人王云龍、張云亭等將吊爐燒餅制作方法引進,并進行改進,成為獨特的后街回族吊爐燒餅。此后,后街人王俊成、劉金嶺等對吊爐進行改進,將鑄造鐵板由固定改制成轉動板,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燒餅品質。
由于吊爐燒餅制作投資少,燒餅制作技藝由此流傳,成為許多回族和漢族家庭謀生的手段。吊爐燒餅在傳承中,至20世紀60年代曾作為“資本主義尾巴”被割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后街村民重操舊業(yè),這一瀕臨失傳的面食制作技藝得以流傳。
黃驊吊爐燒餅的傳承與它的形美、味美、口感香甜和復雜工藝不無關系,制作要經(jīng)過二十幾道工序。后街的燒餅,還作為一種鎮(zhèn)邪和吉祥的食品在當?shù)亓餍小?
在2000年時達到最盛時期,已擴展至城區(qū)其他村民戶,全城制作戶達到100余戶,其中后街村民達到30多戶(現(xiàn)萎縮至后街不足10戶,其他村已很少制作)。吊爐燒餅因其物美價廉,頗具特色,聲譽甚高,成為黃驊特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