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椽頭蒸饃不僅歷史悠久,口感香諂,表面似玉,長運不裂,久貯不霉,而且制作神秘,名稱傳奇,譽滿三秦,名噪京華。的確是北方面食中的一朵奇葩。
蒲城蒸饃早在明朝時,就是當?shù)厝罕娒磕炅铝r忙后祭祀“后稷祠”的面食供品,時任蒲城縣令的彭希武重修后稷祠后,以祠內房挑檐松木椽頭定樣,規(guī)定了以后供品蒸饃的式樣,蒲城椽頭蒸饃隨之得名并流傳至今。
蒲城椽頭蒸饃聲名遠播。慈禧落難西逃途經蒲城永豐岔里村時,吃到了縣令貢上的椽頭饃,贊不絕口,并將其欽定為朝廷貢品。清道光名相王鼎在家鄉(xiāng)也曾用椽頭饃招待林則徐。愛國名將楊虎城常用家鄉(xiāng)的椽頭饃招待同僚,犒賞將士。椽頭饃中更有著蒲城特具的人文底蘊。
蒲城椽頭饃純手工制作,工藝考究。以牲畜拉動的五齒石磨精磨出的優(yōu)質小麥面粉為原料,(不加任何添加劑)佐以祖?zhèn)髅胤胶臀骞入s糧制成的酵面,和縣城東岳廟內的優(yōu)質井水,拌合、杠壓、搓揉成型,以竹木蒸籠、旺火蒸就。
近年來,在椽頭饃老傳人的精心指導下,蒲城椽頭饃的研究開發(fā)已初見成就,并已成為關中人節(jié)日餐桌的一道靚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