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廟會的傳統(tǒng)祭祀和社火,豐富多彩且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極受群眾歡迎,并在省內(nèi)享有很高聲譽。每年清明,堯山十一社的村民、周邊縣的群眾數(shù)十萬人云集,同時有眾多小商販到堯山和接送神社的地域進行買賣活動,先后持續(xù)6—7天,規(guī)模宏大,熱鬧非凡。五百年來,傳統(tǒng)的祭祀過程和社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來。
堯山圣母廟中供奉之靈應(yīng)夫人,是當?shù)匾云碛旰颓笞屿`驗而出名的女神,深受民眾崇敬膜拜。自古以來,堯山圣母清明廟會,前來求子還愿的人絡(luò)繹不絕,廟內(nèi)外人山人海,香火十分旺盛。求子時人們先到堯山正殿為圣母叩頭上香,心中默默許愿,如要男孩,主事者發(fā)給一支黃紙花和白紙花,如要女孩則發(fā)給一支紅花。再到正殿西側(cè)的娘娘廟叩頭上香,領(lǐng)取一只由黃裱紙包的童鞋和一束紙花,由主事者將童鞋和紙花在娘娘像前蠟燭火焰上方繞三圈賜以靈氣,意思是說由娘娘具體執(zhí)行,然后人們就將童鞋藏于懷中,善男信女滿懷憧憬和希望速下山去,回家將紙花和童鞋再壓入床下,等待喜訊。還愿時由家人帶小孩上山,要給靈應(yīng)夫人帶顏色各異的一大把紙花、一雙童鞋、一條紅綢被面和鞭炮若干。在圣母正殿將花束、童鞋、紅綢交于主事者,然后帶小孩上香瞌頭,燃放鞭炮。再由主事者給紅綢賜于福氣,披于小孩身上。走出大殿,由小孩在廟前一棵千年古柏前環(huán)抱一周,以示健康成長,長命百(柏)歲。
環(huán)繞祠廟周圍數(shù)百平方公里內(nèi)的村莊組成十一個神社,每年清明輪流從山上迎接神像至社中,供奉一年,次年清明節(jié)前送神歸山,再由下一社接去,如此周而復(fù)始。每年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送神的社唱著大戲,將接神時的社火重新操演,隨堯山圣母神樓一起周游本社的各個自然村,眾人自覺夾道跪拜。送神之日排列好神樓前所有儀仗,鼓樂喧天,抬著神樓前行,社火隨后,啟動送神儀式。直至堯山山門。此時,十一個神社的所有會長和上廟會來的信徒當?shù)纼蛇吂蛴,鞭炮齊鳴。神樓在神棍和神杈的保護下踏上廟前的11個臺階,此時忠實的信徒們爭先恐后,排列好準備抱爺(即圣母像,傳說抱了圣母像,可保佑全家平安)。神樓在管事者的吆喝聲中,一步一步平衡上了臺階,群眾蜂擁而上,爭摸神樓祈福,氣氛既虔誠又熱烈。神樓進廟后敬在前殿,在神場操演送神直至下午前結(jié)束。
據(jù)神社中的耄耋老人相傳及參考《堯山神社交接簿》相關(guān)內(nèi)容得知,接送神駕儀仗盛大,于前一年的陰歷八月十五日即開始計劃,安排活動日程與人員分工。清明前搭建神棚,各村排演社火。
清明之日,太陽升起前,迎神社的護神青年手持神棍、神釵來到廟前,站崗護神,11時至12時前,在接神社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聲中,在大殿神像前,由送神社的社長及理事收帳簿及相關(guān)祭器交于接神社的社長及理事手中。日正午時,在更加熱烈的鼓樂、鞭炮聲中,在眾人的簇擁下,將神抬出廟中,虔誠送至十一級臺階下,出廟回社。此時神馬、神輦相隨,社火隊在前,披紅的神馬、置神的神樓在后,在旗幟花桿神棍的前后簇擁下,回至本社。接神隊伍經(jīng)過村頭,村人即敲鑼打鼓燃鞭炮,并在門前擺設(shè)香案迎樓。沿途各村人家都在門上插有柏枝小紙花和拴紅線,門前擺設(shè)香案,上放茶水果點,老太太和中年婦女則成片跪下磕頭。村內(nèi)提早搭建好的神棚0著橫幅軟匾,上繡“佛光普照”大字。在鞭炮和笙、嗩吶等細樂吹打聲中,神樓與抱樓入棚,司儀高唱贊禮,落神,安神。安神后,十一社會首集體參神,他們一字兒排開,向神拈香,三叩九拜,甚是隆重,表示神已入位。
清明次日后連續(xù)3—5天,有盛大的廟會和傳統(tǒng)的社火表演,以慰神靈,它充分體現(xiàn)了娛神娛人、人神同樂的和諧盛況,極受群眾歡迎,并在省內(nèi)享有很高聲譽。民國期間的1928年、1936年、1945年曾三次進省表演過,轟動一時。解放后的1950年和2000年,堯山社火曾到渭南市進行表演,以其驚天動地的宏大場面、包羅萬象的文化內(nèi)涵、淋漓盡致的演出風格、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shù)形式名冠東府。
斗旗是社火出演的標志,三人持而舞之,大旗斜立,在激昂的鑼鼓節(jié)奏中,上下抖動,進退盤旋,煞是壯觀;U是群眾自己制作的社火儀仗隊,-時人手一桿花,彩桿如林,和彩旗相映生輝,威武成陣。
八仙板是由八個以上的年輕女性手拿一種稱做八仙板的木制大拍板舞蹈,伴奏為鑼鼓,舞者隨鼓點一邊拍板打擊,一邊舞蹈,名目依陣容變化有“一條龍”、“兩交叉”、“四對面”、“麻花八”等多種,翻騰跳躍,大開大合。
堯山大鼓是營造大型社火撼天動地氣氛的主要打擊樂,每一組大鼓,有一二十人組成的鑼镲隊伴擊。鼓分路行鼓和場地鼓,鼓手邊舞邊擊,節(jié)奏時緩時急,鼓手圍著大鼓表演各種鼓藝技巧。大鼓的鼓點名稱,因各社風格不同而各異,至少有20多種,如行鼓、獵鼓等,更為風趣者如“拐子拐”、“跛子上坑”、“鴨子拌嘴”等。
芯子造型是一種古老的溶雜技藝術(shù)與戲劇藝術(shù)為一體的造型藝術(shù)展演,分背裝芯子和抬芯子兩類。把高雅的舞臺藝術(shù)和通俗的民間娛樂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深受群眾喜愛。
堯山廟會對古代秦腔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諸多歷史文獻中記載:“……屆時梨園紛集,車馬填塞……”這種多臺戲、對臺戲,高手云集,明星薈萃,實際上成了一年一度陜西省秦腔大獎賽,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的秦腔著名藝人。清末民初,蒲城辛亥革命老人李桐軒正是在蒲城這種十分普及的秦腔活動的基礎(chǔ)上,組建西安易俗社,使新秦腔改革碩果累累,被稱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并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