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彩塑又名泥塑,它是以黏土和顏料為主要原料,通過藝人的手工捏塑出各種人物、動植物或其他器物的一種民間造型藝術。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后來在信仰和宗教領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至明清代則更為繁榮,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以此為業(yè)、賴此為生的民間藝人,同時也因地、因人、因材的不同而產生了各種流派。鐘公廟中學教師何賢順師承溫嶺傳人郭獻忠,主要塑捏人物,但又對原捏塑技藝、人物造型和顏料上色方法上作了改進,讓寧波生活融入作品的內涵,使作品不僅有地域感,有情景感,而且還有一種經久不褪、擦洗不掉的色澤上的亞光感。
何賢順的泥彩塑作品工序主要是選擇粘土和具體進行制作二種,其中選擇的粘土是夾泥或青絲泥,并要進行比較復雜的練泥工序;而進行制作時則分成三步做,先捏出大形,再仔細塑造形象,滿意后描繪上色即可。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有玩具類如泥虎、泥雞、泥鳥等,人物和民俗類如京劇臉譜、福娃、春江水暖、苗家女等等。其制作所用材料就是粘土、顏料等,工具也是極簡單的泥塑刀、塑臺(桌子)、毛筆、細砂紙等幾樣,F(xiàn)在何老師以自己的學校為基地,進行泥彩塑特色教學,已培養(yǎng)出了許多對此有興趣的學生為承傳者,當?shù)匾矊⒋隧椕耖g美術作為本地一種特色文化品牌予以支持和扶助。
信息來源: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展覽館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