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泥塑從歷代寺廟中塑造的眾多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間藝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全國著名工藝大師柳蔭多次回鄉(xiāng)指導、輔導下,泥塑藝人人才濟濟,許多作品如宓風光《中國戲曲百臉譜》、《中華民族》、《千人臉譜》均獲全國金獎,并多次出國獻藝;張立人的組塑《九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呂洪寶的《南海觀音》、《大型雄師》受群眾喜愛,訂購不斷,杭州開店10年產(chǎn)品打入上海香港,遠銷日本、美國等國際市場。裘粵石的微塑《白蛇傳》、《歌舞》等更顯藝術功底。
改革開放后,古老的民間藝術曾重放光彩,有過輝煌,從業(yè)藝人曾到過上千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市里辦起過泥塑廠,產(chǎn)品曾作過縣人送禮的上乘佳品。
但是藝術品也受市場經(jīng)濟制約,縣辦廠解體后,許多代表藝術也曾辦起過家庭作坊,最后還是難在市場立腳。因此張立人被請去注冊辦冷瓷廠,呂煥成被廣東請去塑神像,呂洪寶赴杭州開泥塑店,裘粵石年大隱退,現(xiàn)市里唯剩浙江泥人宓研究所和工藝大師宓風光在慘淡經(jīng)營。
目前,嵊州泥塑已后繼乏人,漸趨衰落,急需政府扶持和國家保護。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信息來源:紹興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