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船又稱“紗船”,由薄紗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豐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種通稱,具體稱謂時,以船頭、船尾飾以龍圖案者,稱“龍船”,以鳳圖案者稱“鳳船”。當?shù)厝罕娡ǔR源膭游飯D案或船的造型具體稱謂,如魚船、虎頭船、官船、花轎船、鼓閣船、亭閣船等。最初為竹制彩花船,后發(fā)展為高達5米,木制、雕刻并油漆的南湖船、天安門船等大型彩船。彩船皆不能下水,故又通稱“旱船”。確切地說,彩船屬于船模,是民間傳統(tǒng)大型工藝品。
紗船起始年代無以確知,據(jù)當?shù)?3歲朱姓老太太回憶“喇嘟嘟、喇嘟嘟,紗船還在中塘路”這句民謠推測,彩船歷史至少出自清雍正年間。舊時咸祥每年要舉行三次盛大的廟會,紗船都會前去參加。紗船雖稱船,卻無底,一人在里面隨著行進的船邊行走邊打鼓。紗船由前后四人相抬,在民間器樂的伴奏中緩緩行進。因為要人力扛抬,為減輕重量,所以采用質(zhì)地較輕的杉木、竹子、紗布、顏料、彩絲、彩帶等材料制成,其缺點是容易損壞、褪色,不易保存,供僅一次性使用。
建國初,每遇重大節(jié)慶,紗船行會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紗船重顯風彩,并推陳出新,并改進了制作材料與工藝,更易保存與陳列。隨著傳統(tǒng)廟會的減少和制作紗船的民間老人的相繼過世,年輕一代對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已不太有興趣,紗船藝術的傳承,也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局面。同時,由于制作紗船多屬自娛、自樂今人若無特別原因,多不再自愿制作這種耗時、耗大,又不易保存的民間工藝品,彩船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再次趨于瀕危狀態(tài)。
信息來源: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展覽館寧波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