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作為謝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就像南方視饅頭為“發(fā)”、北方視餃子為“元寶”一樣,被列為寧紹地區(qū)的食點之首。相傳是大禹治水后,給浙江百姓帶來實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結(jié)出來的糧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為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改稱為年糕了。
寧波制作年糕歷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經(jīng)有用米粉做糕的記述。其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干粉年糕:把粳米浸透后瀝干,搗或碾成粉末,再把粉蒸熟,搗密,搓成長條,壓制成扁形即成;另一種為水磨年糕:把粳米浸透后,帶水磨成糊狀,再瀝干,蒸熟,搓成長條,壓成扁形。水磨年糕的味道好,但工序復(fù)雜,一般家庭只做干粉年糕。直到清咸豐年間,寧波慈城創(chuàng)建“馮恒大”副食店,一位姓陳的香干師傅突發(fā)奇想,把做香干的工藝運用到做年糕上,這種年糕晶瑩剔透,潤滑如膚,口感大不一樣,從而大提高了馮恒大的聲望。2004年12月,馮恒大成功制作了長5米、寬12米、高30公分、重2.3噸的中國之最大年糕,創(chuàng)下世界吉尼斯記錄。
制作年糕也是家庭或家族的一次聚會,每個人都有崗位:老人燒火、女人修粉、專人蒸粉,壯勞力搗粉、摘年糕團(tuán)、搓年糕條,孩子壓年糕印,碼年糕。還有專做花色年糕的,把年糕團(tuán)搓成豬頭型、魚型、元寶型等等,再用剪刀剪出眼耳鼻、鱗片等,供祭祀時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