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縣自從有了社火便有了亭子,原來稱為“高臺”,由四個人抬木頭架(類似轎子)木頭架上方放上磨扇,磨扇中間的孔里插上亭架。解放后,尤其是農業(yè)社里有了手扶拖拉機,“亭子”也由人抬轉為車拉,手扶拖拉機后是四輪拖拉機、三輪車,當然車上拉上的是碌軸,碌碡的中心插上亭架。由于亭子在社火表演是主要用于上街-,供人們觀看,所以人們在裝亭子時盡量出奇、出新,人物、故事情節(jié)盡量生動完整。所以裝亭子時都要盡量注意保密,尤其是亭架的設計,人物與架子的結合一般不能讓外人看清楚,不然就沒意思了,類似于魔術。亭子是將傳統(tǒng)戲劇里某一場面(或)片斷的人物、道具和場景進行設計,再制作亭架,架子上站有小孩扮作的各種人物。由于亭架較高,加之各種奇特新穎的造型,人物又是真人,所以往往能引起人們的巨大的觀賞興趣和熱情。其特點:1.一般高度較高,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特別適合社火踩街-,為節(jié)日能增添無窮的樂趣;2.因取于某個故事情節(jié)往往能讓人覺得是一幅生動的立體故事畫,內容較充實;3.因亭子四周用布幔住,人物(小孩)又穿著古裝,不但栩栩如生,亭架的很多焊接、組合人是看不到的,所以對此產生神秘感,加之藝人們總在想方設法變花樣,出奇出新,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造型和動作(如刀尖上站人)常常給人以美的享受;4.因人物是真人裝扮(均為5-10歲的小孩),既高又懸,與雜技魔術毫無兩樣,所以使人們感到新奇和奇妙。亭子的大多造型是老藝人流傳下來的,也有一部分是現(xiàn)在的藝人設計創(chuàng)作的。主要有《李彥貴賣水》、《保皇嫂》、《白蛇傳》、《牛郎織女》、《盜芭蕉扇》、《西游記》、《借傘》、《斬蔡陽》、《游西湖》、《桃園三結義》及現(xiàn)代題材的《白毛女》、《計劃生育好》等20種,這些故事雖都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但它裝在亭子上卻能體現(xiàn)了很多技巧:一是奇特巧妙的造型;二是既高又懸、讓人不可思議的裝亭子技巧。
信息來源:中共環(huán)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