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鄭協稅社火,起源于唐宋,是陜西社火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種類。協稅社火的表演者都是鎮(zhèn)上的百姓,表演隊伍強大,陣容壯觀,內容豐富,劇目繁多,表演形式驚險奇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千余年的歷史進程中,協稅社火從起初單一的拜神祭祀的活動,逐步演變成為群眾節(jié)日慶典中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活動。每逢春節(jié)期間,協稅社火從正月十四開始游演,十五在縣城“大鬧元宵”,返回古鎮(zhèn)當日至十六、十七三天,上街與下街兩家社火會在協稅街進行社火比賽。每逢游演,古鎮(zhèn)鑼鼓鞭炮鏗鏘入耳、熱鬧非凡,狹窄的長街人流不息、擠滿了圍觀的群眾,到處洋溢著熱鬧祥和的年味,彰顯出魅力無窮的傳統文化。
協稅社火表演形式多樣,不僅有跑旱船、扭秧歌、舞獅、斗龍、鬧花燈、踩高蹺,還有懸臺社火、武彩社火和夜社火等。表演以“雄偉、奇異、驚險、情趣、精美、拼斗”而著稱,其扮妝優(yōu)美逼真、擺架驚險刺激,精神內涵積極向上、表演內容情趣盎然、威武雄壯。協稅高蹺社火從表演內容形式可分為幾大類:即以祭祀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神戲類;以傳統古典劇目為內容的戲劇類;以現代劇目中詼諧、幽默片斷為內容的小品類;以民間傳說故事為內容反映現實生活當中趣聞逸事的精彩場面等。表演形式主要有:多人表演、單人表演、兩人三條腿、倒退表演、穿插八字、插花十字及原地打圈表演、高蹺舞獅表演和兩個社火會斗趣即興發(fā)揮表演為主要內容等。
協稅社火宣揚愛國節(jié)孝、和諧相處、團結互助的文明精神,是巴蜀文化、秦隴文化、吳楚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濃郁的南鄭地域民間文化特色,而且最具代表漢中傳統文化藝術風貌,具有鮮明的原生態(tài)、感人的藝術性,深受民眾喜愛。
(漢中日報作者:安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