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云子,又稱荷花燈舞或“地圍圍”,據(jù)初步考證,晚清時的環(huán)縣就有社火活動,清末明初大盛且有一定規(guī)模,地云子那時就是環(huán)縣社火0類拔萃的舞蹈形式。地云子表演都一般是十幾歲的少女,4人至8人不等,表演時,舞者身著五彩繽紛的衣裙(當(dāng)?shù)赜行┥缁痍犞幸仓砀璺虿室拢,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肩膀挎有荷花盤的兩條背帶,(背帶長以荷花盤剛離地面為宜),唱著《揚燕麥》小曲緩緩步入舞場,做出“蛇形”、“8字形”、“十字形”、等各種不同的舞蹈步伐。由于荷花盤較大且低,四角的荷花中又點有清油燈(或蠟燭),為使荷花盤平衡而不致使燈滅或燒到荷花,舞者必須用細(xì)碎的舞步挪步,身體也要挺直,但手臂還要做出抒情、舒展等各種舞蹈動作,是以舞者顯得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因地云子一般在晚間表演,遠(yuǎn)遠(yuǎn)看去就象朵朵荷花在水面上裊裊浮動,又似顆顆明星在天空點綴,煞是好看。
荷花盤:用細(xì)鋼筋制成直徑約一米的圓盤,用紅布或紅紙幔住,圓盤上用紙做5朵荷花,荷花之間制成凹下去的圓形小窩,點上清油燈或蠟燭。服飾:綠色彩帶,背帶,彩裙(或秧歌服、彩衣)等。伴奏樂器:板胡、揚琴、二胡、笛子、小嗩吶、碰鈴等。
信息來源:中共環(huán)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