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俗稱“跑場子”,是環(huán)縣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據(jù)初步考證,晚清時期環(huán)縣就有社火活動,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規(guī)模?h西北角的車道、毛井、蘆家灣、小南溝等地社火受寧夏固原影響,主要的就是跑場子,其中車道代掌村的跑場子社火是民國10年從寧夏同心縣豫旺城傳入的?h北跑場子以祛瘟消災(zāi)為目的,寄托人們一種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望,其活動有嚴格的儀式程序性,圍繞“迎神”、“安神”、“出壇”、“降香”,“禳瘟”、“謝將”、“回壇”、“燒教”等儀式展開祭祀、舞蹈活動。成員中有頭旺子,手持傘頭,二旺子手持花牌子,頭古子2人,持紅旗,二古子2人,持花旗,傘燈子2人掌圓傘燈,拉花姊2人掌方斗燈,馬牌子2人執(zhí)馬鞭,賴(俗音害)老漢拿煙鍋、賴老婆拿笤帚,共14人分列二隊。跑馬俗稱“跑場子”,是環(huán)縣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據(jù)初步考證,晚清時期環(huán)縣就有社火活動,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規(guī)模。縣西北角的車道、毛井、蘆家灣、小南溝等地社火受寧夏固原影響,主要的就是跑場子,其中車道代掌村的跑場子社火是民國10年從寧夏同心縣豫旺城傳入的?h北跑場子以祛瘟消災(zāi)為目的,寄托人們一種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望,其活動有嚴格的儀式程序性,圍繞“迎神”、“安神”、“出壇”、“降香”,“禳瘟”、“謝將”、“回壇”、“燒教”等儀式展開祭祀、舞蹈活動。成員中有頭旺子,手持傘頭,二旺子手持花牌子,頭古子2人,持紅旗,二古子2人,持花旗,傘燈子2人掌圓傘燈,拉花姊2人掌方斗燈,馬牌子2人執(zhí)馬鞭,賴(俗音害)老漢拿煙鍋、賴老婆拿笤帚,共14人分列二隊。縣南跑馬由22人組成,其中馬馬8人,花燈12人,打秧歌,農(nóng)村稱為“唱秧歌”、“賽秧歌”,由一個領(lǐng)頭打著傘、秧歌隊扮成各種人物,手拿扇子、手帕、彩綢等道具在鑼鼓伴奏下起舞。環(huán)縣車道代掌跑場子保留了傳統(tǒng)的“打秧歌”、“派秧歌”的古老形式,是秧歌傳統(tǒng)表演的活化石。打秧歌是娛神它是社火跑場子結(jié)束后,由頭旺子(傘頭)先唱,后按順序派由二排旺子、頭排古子、二排古子、拉花姊分唱。至今還保留有“太陽出來漸漸高,瞭見我娘家的古樹梢,古樹梢上錦雞叫,我受的磨難誰知道”等反映古代勞動婦女心聲的歌謠?h南跑馬的后半部分一般是輕歌曼舞的“地云子”,與縣北“打秧歌”類似。縣北跑場子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大場子按“綰簪簪”,“蝎子倒卷尾”、“纏棉花”、“蹬四門”、“里落城”、“外落城”(也叫雙辮子)、“單辮子”、“走圓圈”,順序隨鼓點跑碎步,打秧歌、派秧歌結(jié)束。正月十五到農(nóng)家中祛瘟,主人可蒸三十六盞面燈,跑場子萬燈。小場子直接從蹬四門開始到“單辮子”、“走圓圈”、“打秧歌”結(jié)束?h面跑馬有“繞8字”、“蛇擺尾”、“纏棉花”、“躍馬”、“跳澗”、“辮蒜”、“花四門”、“五梅花”、“九盞燈”、“十二盞燈”等花樣。
信息來源:中共環(huán)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