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縣屬于黃土高原腹地,窯洞屬于中國窯洞的隴東窯洞區(qū)。它起源于古猿人脫離巢居而“仿獸穴居”時期。后經上百萬年的發(fā)展變化,由穴居變成獨特的窯洞。窯洞的歷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四千年前,先祖?zhèn)兙屠命S土特殊的地質結構取穴構屋,建設窯洞村落,發(fā)展農牧業(yè)生產。遠在夏商時期,周人先祖10多代人就生活在這里。他們挖建的土窯洞遍布全縣山塬谷地,密密層層,窯洞村莊鱗次櫛比。《詩經》稱其為“陶復陶穴”,并有記載,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璮父就依穴居住,此穴就是窯洞之先驅。陶穴,即下沉式的地坑莊院;復穴,即坡崖半敞式莊院。西漢時,窯洞的造型發(fā)展和內部設置更適合人們居住,比如煙洞、灶臺都很講究,利風利煙,窯洞內不再被煙塵熏染。唐宋時期,窯洞種類增多。各個窯洞作用也有了分工,就一個窯洞家庭講,有客屋窯、灶房窯、畜圈窯、放柴窯等。修窯莊一般在避風向陽地方修建,避濕就干,避陰就陽,使窯洞居室有了很大進步和改觀。此后,數(shù)百戶、數(shù)千口的窯洞村落大量出現(xiàn)。明清時代,窯洞以安全、舒適、文明為目標向前發(fā)展,高大的圍墻將一群窯洞圍了起來。環(huán)縣窯洞星羅棋布,多達15萬孔,占居民住宅的98%。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許多人開始走出窯洞,修建磚瓦房。但是在全縣還有將近95%的農民仍然住在窯洞里,迷戀窯洞生活。近年來,部分農民雖仍然住著祖輩們留下來的窯洞莊院,但窯洞的面貌也發(fā)生著變化:一是門面窗戶增加,并且裝上了玻璃,使窯內光線更充足,更明亮;二是窯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磚砌襯,使窯洞更加堅固;三是窯內墻壁、窯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磚或地板磚砌襯,防潮防鼠,清潔明亮;四是一些新式高檔家具如電視機等搬進了窯洞,給古樸的黃土窯洞增添了現(xiàn)代化的氣息。
環(huán)縣農民居住的窯洞基本上都是土窯洞,只是近年出現(xiàn)了少數(shù)磚箍窯。人們在能挖窯的地方,挖上一個高3米左右的拱型大洞、壘上山墻、開上門窗,窯內靠山墻筑一火炕住人,這便是窯洞居室。這種窯洞省工省料,一般農民都能修得起。窯洞有高窗和門道,便于上下空氣對流,也可隨時關閉保暖,可謂冬暖夏涼,四季舒暢,古人贊美這里的窯洞曰:“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地,可愛冬暖夏又涼”。窯洞莊籍種類很多,有方面莊、羅圈莊,窯洞有明莊窯洞、地坑院窯洞和箍窯。明莊窯:也叫崖莊窯,包括方面莊和力圈莊,它一般是在山畔、溝邊、城墻,利用崖勢,先將崖面修齊,然后修莊挖窯,窯洞孔數(shù)依《易經》陽數(shù)為依據(jù),有一莊三窯的和五窯的,也有五只以上的。這種窯洞是環(huán)縣最為普遍的一種窯洞。地坑院窯:這種窯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將平地挖一個長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將坑內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窯洞。并在一邊修一個長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為人行道。這種窯洞實際是地下室,“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明顯,但由于消耗人力、財力較大,環(huán)縣不太常見。箍窯:箍窯一般是用土坯和麥草土黃泥漿砌成基墻,拱卷窯頂而成。窯頂上填土呈雙坡面,用麥草泥漿抹光,前后壓短椽桃檐,有的人還有上面蓋上青瓦,外看象房,內看是窯,這類窯洞越來越常見。
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種,如為防盜,有正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在盤炕的地方將窯膀加寬四五寸,叫做炕窯。住家窯洞因用途不同,置中間者叫正窯或客窯,兩邊的叫邊窯,還有廚窯、羊窯、牛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
信息來源:中共環(huán)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