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竹馬,也叫竹馬社火。官池鎮(zhèn)(原石槽鄉(xiāng))伍家灣村的群眾年復一年在正月十五“跑竹馬”,一慶舊歲豐收,二祈新年人財兩旺。據(jù)耄耋老人講,伍家灣跑竹馬的歷史大約有一百多年,記得1925年那次的跑竹馬規(guī)模最大,那時村上有個名叫“老莊子”的老漢一生喜歡熱鬧,每次跑竹馬他總是社火頭。后來技藝代代相傳,到現(xiàn)在已有三代傳人。
“跑竹馬”先從“燒社火”開始。正月初七過后,好熱鬧的人就開始籌劃實施“燒社火”。天黑風靜的晚上,這些人抱寫谷桿草,在“社火頭”家門口點燃谷草燒大門,社火頭怕燒著大門,就不得不答應(yīng)鬧社火。隨后取得村上負責人同意后,再向各家各戶籌集資金,村上再拿一點錢,即籌劃全部熱鬧有關(guān)事宜。
“竹馬”是用竹條先綁好馬頭、馬頸與馬的前胸及馬臀的竹架,再在馬架前胸和臀腔內(nèi)裝置一個能插小蠟燭的螺旋狀小鐵環(huán)(可插蠟燭,后來改變成用手電池和小燈泡),然后再按照馬的不同顏色用紅、黃、黑、白紙裱糊成馬形,“竹馬”變做成了。
“跑竹馬”多是挑選一些(30---50個)年齡在七、八歲,最大不超過十歲的男女小孩作為騎馬人。然后把連接好的馬前身勾掛在小孩的前腰,將馬臀部勾掛在小孩的后腰,再給小孩穿一條裙子(以遮住小孩的兩腿)。這樣從外觀上看,很像人騎在馬上一樣,馬頭系有馬韁,跑馬時小孩兩手拉動馬韁,馬頭上下移動,真像活人騎活馬。另外,每匹馬,各配一個彪形大漢作為馬標(牽馬人),裝扮成武士模樣(頭包黃巾,額帶額花,身穿紅色馬甲,兩小腿纏裹腿帶,一手拿鞭或锏,鞭锏上綁幾個不同顏色的紙折小扇,一邊走一邊不時上下晃動,一手不斷抖動馬鈴,非常動人悅耳,且走且打呼哨,每匹馬緊跟自己的馬標活動。
以跑竹馬為主的社火,一般多在晚上八至十一時進行,白天也可耍,但不如晚上好看。竹馬社火,隊伍最前面是由一桿兩人組成社火頭,桿是一根長約十米左右的竹竿,一般用藍布上下纏裹起來,頂部綁一紅色小旗或一個雞毛撣子,桿的上中部結(jié)綁2—3個帶色方斗,類似古廟門前的旗桿,桿的中部綁2—3副馬鈴,桿的基部綁一個過去碾麥苗用的石碾(轱轆),距離桿的底部系一條繩子,兩個丑角模樣人物,一前一后,前者拉繩,后者扛桿,每走一段(約50—100米)一停,前者可百怪丑態(tài),后者搖動竹竿,使馬鈴亂動。緊跟是兩個擔放鐵炮的英俊小伙,每當主要路口點放鐵炮。再是兩個媒婆模樣的男扮女裝騎公驢,手提竹籃,內(nèi)裝碎麥草,口中不停喊著:“女家看女去------”,看見有人阻擋道路,把驢一打驢一叫,順手撒去一把麥草(起著清除路障的作用),她可以前后亂跑,不受限制。接著是大小船隊,大船居中,前后各有兩只小船,駕船者均系男扮女裝的“花媳婦”,大船兩邊各有一位化妝老人,手執(zhí)木漿劃船,每只小船也各有一老者劃船,有時根據(jù)具體情況還有些配角人物,如“張公背張婆”、“海螺與漁翁”、“孫猴盜扇”、“頂板凳”等等。接著是“花鼓”隊,最中間是“竹馬”大隊,每場次竹馬扮演古典(內(nèi)容)不同,但都以配劇為主化妝。竹馬后邊又是一個鑼鼓隊,最后是“花車”,過去花車是用大馬車裝扮,很花似一只大船,車(船)停止時,車前后有人在有節(jié)奏的上下壓動,很像大船行進在大海,車前由四匹騾子拉動,兩邊兩匹騾子各騎一彪壯武術(shù)裝扮的小伙子,頭包紅巾額戴紅花,光赤上身,時而跳上騾背,非常英武,車上是大型鑼鼓,整個社火大隊兩旁是“火把”大隊,每邊各10—20把,每個火把由一年輕小伙用鐵叉插一個點燃的廢舊“柳冠”(洛南人過去一種澆水用具,很早前用柳條編織而成,后來改用竹條編織,“柳冠”內(nèi)外涂抹一層很厚的柳冠油點燃,耐久性強,亮度高)。從遠處觀看,整個社火很像兩條火龍彎曲而行,每個竹馬前后被點燃的小燭照得發(fā)出亮光,遠看真像小小螢火蟲閃閃發(fā)光,別有一番風采。
伍家灣村的燈竹馬適宜于晚上活動,用紙裱糊而成的竹馬透光性好,形成燈與人,人與燈巧妙結(jié)合的虛幻世界,分不清是天上還是人間,星光燦燦,好似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