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白馬舞》是廣東封開縣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她源出自唐代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的故事。根據(jù)它的表演形式和內(nèi)容,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流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麒麟白馬舞》多集中在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表演。表演的道具有白馬,麒麟各一只,表演時一男青年騎白馬扮成狀元,一女青年騎麒麟扮成狀元夫人、兩人撐羅傘、兩人撐花燈、兩人引導、四個鑼鼓手、還有兩個撐橫額、橫額上寫有”麟吐玉書”四字,整個演出隊伍人數(shù)在20人左右。該舞蹈有固定的隊形和表演程序,有歌有舞。表演時通常是由東、南、西、北四方輪番表演,每表演一方就要穿一次“彩門”,如此反復直到結(jié)束。麒麟白馬不斷穿梭表演,互相來回穿插,演唱著全是當?shù)卦渡礁琛恩梓氚遵R曲》曲調(diào),伴奏的音樂喜慶熱烈,以大鼓、大镲、鈸為主要伴奏樂器,不單把莫宣卿狀元夫婦衣錦還鄉(xiāng)的故事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而且還深刻反映了封開人民對忠貞愛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熱愛,因此《麒麟白馬舞》被封開人民代代相傳,在當?shù)匕l(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意義。
《麒麟白馬舞》曾多次參加過縣、市、省的民間藝術(shù)大-和各種大型民間藝術(shù)表演活動,1988年曾代表肇慶市參加廣東省民間藝術(shù)歡樂節(jié)的演出。大洲鎮(zhèn)在1997年和1998年先后被廣東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受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和”全國民族民間藝術(shù)”五馬巡城舞”之鄉(xiāng)的光榮稱號。
莫宣卿(834-?),字仲節(jié),號片玉。廣東封開人。廣東的第一個狀元。幼年時他的生父病逝,遂與母親隨繼父生活。由于繼父的家境較富裕,他得以入學堂讀書。相傳莫七歲時已學會吟詩寫對聯(lián),12歲時即參加科舉考試并中秀才,被鄉(xiāng)人稱譽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歲的莫宣卿赴京城參加廷試獲中制科狀元 ,從而成為廣東歷史上科舉考試的第一個狀元,并是始隋唐以科舉取士以來年齡最小的狀元。 莫宣卿考取狀元后,......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