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打陀螺歷史悠久,是青少年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據(jù)考證,明代思恩府在喬利舉行一次打陀螺比賽,幾天幾夜,熱鬧非凡,從而傳揚(yáng)臨近府縣。古時的馬山是打陀螺較早的地區(qū)之一。世世代代都有打陀螺的習(xí)慣。
馬山陀螺形狀象漏斗,比較常用的陀螺,頭部象個成熟了柑果一樣,腳高二寸五左右,腳粗如大人拇指頭樣,選用最堅(jiān)硬的木來制作。
陀螺比賽以打準(zhǔn)旋久為勝,馬山打陀螺的類型有四種:一是“帶棒陀螺”,即甲方用繩綁緊陀螺的腳根,乙方放旋陀螺于地上,甲方拿著綁好的陀螺朝對方旋于地上的陀螺猛擊,對方陀螺頓時死掉,甲方即勝,否則是敗,敗者得放(旋)給勝者得吃(打)。二是“同級陀螺”,這種打法一對一打。三是“父子陀螺”。這種打法有的一父一子、一父三子,一父四子,四子以上較少。四是“同排陀螺”。這種打法是以十人為限,然后分雙單數(shù),如單數(shù)1、3、5、7、9為一方;雙數(shù)2、4、6、8、10為一方。這種打法時間很久,如果雙方實(shí)力相等,有時一天都賽不完,古時村與村、屯與屯之間的打陀螺比賽,就是這種打法。每逢比賽,全村男女老少都來觀看,熱鬧非凡。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