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織錦技藝是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織錦技藝主要分布于永順、龍山、保靖、古丈四縣的土家族聚居區(qū)。土家織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以棉紗為經(jīng),以五彩絲線或棉線(當今也有用毛線)為緯,完全用手工織成的手工藝術品。
土家語"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以標示出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土花鋪蓋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視之為智慧、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過去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臺上制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西蘭卡普的特點是構圖大方,織工精巧,花樣豐富,色彩鮮明,熱烈而古樸。
西蘭卡普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著實用的、禮俗的和審美的三方面的意義,不僅以經(jīng)久耐用著稱,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jīng)濟地位的標志和女兒有無教養(yǎng)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時都有自己親手編織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鋪蓋陪嫁為榮,娶媳之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梢姡魈m卡普的編織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些從10余歲左右到20來歲的青年女子,她們正處于愛情萌芽及對未來滿懷著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從深山里找回紅花、梔子、姜黃、洞洞樹、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將自紡的棉紗染出各種顏色,稍有空閑就坐在木機旁挑花刺繡,在木機上的緯線里填上彩色紗線或絲線,織出別出心裁的圖案花樣。
西蘭卡普最醒目的藝術特征是豐富飽滿的紋樣和鮮明熱烈的色彩。紋樣西蘭卡普的圖案題材廣泛,內(nèi)容幾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傳統(tǒng)圖案已達200多種,有花鳥魚蟲、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還能織出民間故事、寓言等畫面,題材選用與土家人生活和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土家人與自然關系的生動寫照。其圖案紋樣包括了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案、文字圖案各個大類,其共同的特點:一是,幾何圖案占著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寫性較強的圖案,為適應彩織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線等圖形和線條所剪裁組成的幾何圖形了。如"巖墻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塊嵌迭為墻之理,"菜子花"得于菜花的細碎;"澤羅里"體會于水波的起伏等等。
西蘭卡普作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容上既體現(xiàn)了以繼承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工藝為內(nèi)涵的品格,同時又體現(xiàn)了以融合各民族先進文化因素為外延的社會與時代特征。它在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因子來豐富發(fā)展自己。如土家西蘭卡普的“福祿壽喜”、“富貴雙全”等漢字題材的織錦圖案,就是體現(xiàn)漢土文化交流的織錦工藝品,使西蘭卡普不斷步入更高的藝術品位。
土家錦的400多種傳統(tǒng)圖案花紋是其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時代文化積淀的獨特表現(xiàn)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創(chuàng)造力,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有積極的見證意義。
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歷史悠久,自成形以來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體現(xiàn)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織錦技藝體系的基本特征。
關于湘西土家族織錦、關于西蘭卡普的起源和發(fā)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記載!逗鬂h書·西南蠻夷傳》所說哀牢夷“織文革綾錦”的“蘭干細布”,就是西蘭卡普的前身,稱“武陵蠻”有著“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的習尚,“武陵蠻”就是歷史上對土家族使用過的一種稱呼。土家族長于織作的悠久傳統(tǒng)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改土歸流前后,不論男女還保持著“喜斑斕服色”的習俗。一般文獻上對于西蘭卡普給予了諸種不同的名稱:同治年間修的《龍山縣志》云:土錦“績五色線為之,色彩斑斕可愛。俗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薄队理樃尽吩疲骸鞍卟技赐铃\。”“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謂“崗巾、土錦以及土絹、崗錦”等相似稱謂,皆指西蘭卡普。
唐宋時期隨著土家族地區(qū)與漢族經(jīng)濟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區(qū)的紡織業(y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女勤于織,戶多機聲”的社會風氣,當時土家族的“布”,被漢人稱為“溪布”、“峒布”或“峒錦”。
元、明、清土司統(tǒng)治時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絲、棉織峒錦、峒被、峒巾、色彩斑斕,"作鶴、鳳、花鳥之狀"。四川秀山、酉陽、黔江以麻織"斑布"為衣!洞竺饕唤y(tǒng)志》載:"土民喜服五色斑衣。"西蘭卡普是"溪布"最上乘的織錦,為朝廷貢品,圖案多達200多種。它是以絲、棉、麻、毛線等為原料,一般以紅、藍、青色(黑色)棉線為經(jīng)線,自由選擇各色棉線、絲線或者毛線作緯線,用古式木織機、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經(jīng)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手工挑織而成。
明清時期,西蘭卡普工藝進一步發(fā)揮,西蘭卡普被稱作"土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飾,逐漸形成獨特的織錦程序。土家族姑娘,從小便隨其母親、姐姐操習挑織技藝,姑娘長大出嫁時,還必須有自己親手編織的西蘭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搖籃里的小兒被面、蓋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親手編織。因而這種工藝得以發(fā)揚光大。此后,這種織錦技藝代代相傳。土家姑娘在木制腰機上,放上"家機布",以棉紗為經(jīng),以五彩絲線、棉線為緯,用一把牛角或一把金屬刀(要求一端尖而略微上翹),敲打、銹織。
土家織錦的工藝原始而復雜。土家織錦在織造上,沿襲斜織機的腰機式(把經(jīng)線拴在腰上),眼看背面,手織正面,這就必須對紋樣及色彩有嫻熟的記憶和表現(xiàn)能力。傳統(tǒng)的挑織方法,使經(jīng)緯線浮沉均勻,結實耐用,光澤持久不敗。
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區(qū)是土家錦手工技藝的原生地和最后一塊熱土,也是全國土家族中至今仍保留民間織造風尚的惟一區(qū)域。然而,社會的變革、經(jīng)濟結構和文化意識的變化,正使土家族織錦技藝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huán)境,陷入全面瀕危的境地,亟待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保護。
土家族織錦技藝主要有打花鋪蓋和花帶兩大品種。其中西蘭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挖花技術,分為“對斜”平紋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紋彩色系列兩大流派。西蘭卡普使用古老的純木質(zhì)腰式斜織機織造,其技藝流程主要由紡捻線、染色、倒線、牽線、裝筘、滾線、撿綜、翻篙、撿花、捆桿上機、織布、挑織等12道工序組成,另以“反織法”挑織成圖案花紋;◣Р捎谩巴ń(jīng)通緯”的古老“經(jīng)花”手法,幾乎不需專用工具即可在織造者兩膝間完成。
2006年,土家族織錦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為保護主體。
劉代娥,女,1955年12月14日出生。1981年至1985年劉代娥應聘在湘西州花垣縣民族織錦廠帶徒授藝,先后授藝徒20多名。1987年3月應聘在張家界市擔任工藝技術指導,傳授藝徒10多名。1987年4月至1990年回村創(chuàng)辦“龍山縣撈車河土家織錦廠”,員工達16O多人,其中經(jīng)她口傳心授的織錦藝徒達32人。1990年至1995年與湘西自治州輕工業(yè)局工藝美術研究所合辦試制工場。1995年至今在家設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