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過年和漢族不同,要過“趕年”,在土家語里稱“起老嘎卡”,土家族過趕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間最大的節(jié)日。過趕年時間是:如臘月大,過二十九日;如臘月小,則過二十八日。因為總是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叫做過趕年。
土家族過趕年,具體分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即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到過“趕年”這天,每天都有具體的安排;二是敬神階段,即在過“過趕年”這天的下午三時左右,按照順序先后敬供歷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門神等神靈;三是正式過“趕年”,即全家男女老小,共吃團年飯,邊吃邊唱祝酒歌,一派熱鬧氣氛。吃完團年飯后,全家在火床上圍著火炕烤旺火守年,剛進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進行搶年。
土家族過趕年在湘西州西北的龍山、永順、保靖等各縣均普遍存在,一直延續(xù)至今。土家族過趕年,始于明朝中期,傳說當年湘西土兵應征,前往東南沿海地區(qū)抗擊倭寇,因為年關在即,為了抗擊倭寇,不誤戰(zhàn)機,就提前一天過年。后來取得了勝利,就相沿成習。過趕年習俗盛行于明朝后期和清朝和民國時期,清乾隆時期的《永順府志》和《永順縣志》均有記載,如同治九年(1870年)的永順府《龍山縣志》風俗載“土人度歲,月大以二十九日為歲,月小則以二十八日。相傳前土司出軍值除日,令民間先期度歲,后遂以為!。時至今日,湘西土家族聚居區(qū)仍然傳承著過趕年的習俗。
過年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而古老的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代代相襲。雖然,這種過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稱為過趕年,但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流傳至今而被保留了下來,其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持續(xù)時間之長,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見的。土家族人的過年習俗主要有做煻糝、殺年豬、打粑粑、推豆腐、貼春聯(lián)、貼門神、吃團年飯、插柏梅、貼錢紙、送亮、果樹過年、掃塵、守歲搶年、拜年等。
貼春聯(lián)——土家族人將貼對聯(lián)叫做貼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土家族人的美好愿望,是土家族地區(qū)一種特有的文化形式。
貼門神——土家族的門神畫像為秦叔寶、尉遲恭,也有貼神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貼門神的習俗也是有緣由的,據(jù)傳,古時候,土家族居住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當時年歲也差,戰(zhàn)死、餓死之人很多。土家族人將這些死了的人稱為“慘死鬼”,過年時,這些“慘死鬼”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闖入百姓家中享受些土家人供奉的香火、錢財。而只要他們進入了這些家里,家中就會出現(xiàn)兇災,不但會危及一家老小,而且也會使來年五谷不豐,六畜不旺。后來,據(jù)傳門上貼有門神畫像的人家沒有出現(xiàn)那些兇災和不利的事,由此傳遍了各土家族聚集區(qū),于是貼門神變成了土家人的一種過年習俗。
吃團年飯——團年飯是土家族人過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程。為了在過年這天搶年,辦好團年飯,土家人往往會提前一至二天來精心準備團年飯。土家族人有過小年和過大年之分,過小年比過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過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所辦的年飯簡單,要求也沒有過大年高。過小年一般從中午開始陸續(xù)進行,過大年時,則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現(xiàn)差別,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還是中午,都會為搶年而將年飯弄得早早的,據(jù)稱,誰家在過年時吃年飯越早,越能夠在來年里吉祥如意,在過小年和過大年這天都會為了來年吉祥如意而搶年放起鞭炮。
待年飯辦成后,要拿著香紙、臘燭、肉、粑粑、豆腐等過年時所吃的飯菜去敬八部大神,再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水井神等各種保護神,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土家族人不僅把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傳說中有過赫赫戰(zhàn)功的遠古祖先當作族神頂禮膜拜,千秋祭祀,而且還將各自家族的列祖列宗,特別是血緣關系很近的上輩尊長當作家神常年供奉,香火不熄。每家堂屋都設有家先神位,謂之家先神龕。在過年這天,要將常年供奉在神龕上的家先牌位及香爐、蠟臺,都取下來放在神龕下面的大桌子上。全家男人在輩份最高的長輩帶領下,面對家先牌位焚香燃燭,磕頭禮拜。一是請歷代家先與子孫后輩們一起吃個團年飯,過上一個愉快熱鬧的年;二是祈求家先保佑子孫后輩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財源茂盛、合家歡樂。直到正月十五才將家先牌位再供奉到神龕上。
在將各種年飯菜擺上桌后,每人還要夾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內(nèi)的飯上,在飯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長輩再在桌下燒紙錢,將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恭請列祖列宗上桌吃飯了,隨后,放起鞭炮搶年,誰家的鞭炮在此時響得最早,誰家就會搶到來年的好年成。
將該敬的都敬過后,按輩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吃飯,一般須將上位讓于吃年飯時輩份最大最年長的人,待長輩坐好后小輩才陸陸續(xù)續(xù)坐下。對于祭祀時所用過的飯菜,十二歲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傳說吃了會記憶力不好,多忘事,所以必須另盛飯給小孩們吃。平時小孩剩飯大人要批評,可吃團年飯時,小孩們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著來年豐收有余。
吃年飯的時間一般都要求比平時長,飯后不能立即抹桌、洗碗。傳說古時候土家人不得不經(jīng)常與異族打仗,常年弄得不得安寧,有一年,土家人正忙著準備年飯時,土家族山寨里來了一個小孩子,對于小孩的到來誰也沒有在意,后來,才知道這個小孩是來“探水”(探聽情報)的,因為土家族人疏忽大意,山寨里的情況被小孩弄了去。土家人剛吃完團年飯,還沒來得及洗碗、抹桌時,敵軍就對土家山寨進行了猛烈的進攻,青壯年不得不立即投入了戰(zhàn)斗,老人和小孩則逃到了后山的山洞里藏了起來。敵軍被打退后,大家才回來抹桌、洗碗。后人為了吸取教訓,一直保持著這一習慣,并代代相傳成為土家族人過年時的一種習俗。
土家族人所辦的團年飯一定要用甑子蒸,甑子下層一般蒸的是大米飯,上層放上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蓋上甑子蓋放在灶上用火蒸。團年飯這天的甑子飯甑得很多,一般需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洗甑子。在所辦的飯菜中也需要辦一樣合菜,就是將肉絲、蘿卜絲、白菜、海帶、粉絲、豬雜等放在一起煮,這種菜被稱為“賀菜”,這既是“合”的諧音,也有祝賀土家族祖先古時候在過年這天打了勝仗之意。這種“賀菜”人人必吃它幾口,取全家合樂,萬事合順之意,不吃家長會說你不懂事,但家長這天不會發(fā)火罵人,據(jù)稱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罵和被罵都有一種不祥之感。關于土家族架甑子蒸飯也是有來歷的。當年土家族官兵要過年時被朝廷征調(diào)去抗倭,只得提前一天集中過年,因人數(shù)眾多,肉也無法一一切成片,只有將這些肉用斧頭和菜刀砍成一坨一坨的,然后在這些肉外面裹些小米蒸在甑子上層將其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是沒時間分別細炒了,只好將各種菜合在一起煮熟了吃。后來,這種方式代代相襲,逐漸變成了土家族過年時的一種弄菜的習俗。
插柏梅、貼錢紙——過年這天,土家族的家家戶戶都會將弄來的柏樹枝和梅花枝插在神龕上、堂屋中柱上、大門上,這樣做與土家族祖先的戰(zhàn)爭生活環(huán)境有關。據(jù)傳,古代時,出征官兵因為要集中過年,由于人多,沒有那么多也沒有那么大的房子作餐廳來供這些出征官兵過年,許多官兵只得在村外梅花園中和松柏林中過年了。后人為了紀念那時土家族人戰(zhàn)爭時過年的生活環(huán)境,也就在過年時在堂屋的神龕上、堂屋的中柱上、大門上插上柏樹枝和梅花枝來以作紀念,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土家人過年的一種習俗。并且,土家族人在臘月二十九過趕年這天,還在門窗、豬圈、牛欄、雞籠、石磨等地方及犁、耙、鋤、打谷桶等生產(chǎn)工具上,家中的大型家具上,附近的果樹上這些地方都要貼上壓歲錢(祭菩薩時的紙錢),以此預兆來年財源興旺,這些錢紙,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扯掉燒毀。
送亮——即送燈。團年飯吃好后,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一一上墳,土家人謂之“送亮”。土家族地區(qū)老人亡故后,孝子須帶上粑粑、煻糝等祭品與香紙蠟燭前往祖輩墳前祭祀,到了墳前時,將祭品擺在墳前,跪著點燃香紙蠟燭,隨后放上一掛準備的鞭炮;丶視r,還要呼喚亡者與自己一同回家,以讓亡者也能回家過年。
果樹過年——臘月三十這天,土家族人會端著一個瓷盆,里面裝著一些過年時的年飯菜,帶著一把磨得鋒利的斧頭,進到山里給自家的桃樹、梨樹、李子樹等各種果木樹喂飯菜。如果果樹上有孔,則取一些年飯年肉塞進這些孔里。如果沒有孔,則用所帶的斧頭在果樹的樹干上砍出一道口子來,然后,將一些年飯菜塞進這些口子里,再細心地用手將樹干上的裂口抹嚴實,使飯菜不致掉下來。據(jù)稱給果樹喂飯后,果樹會長得更高更大,樹上結的果子會甜一些。
掃塵——在土家族地區(qū),每逢臘月三十(月小則為二十九)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屋前屋后屋里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在土家族人中有一種說法,在臘月三十這天,干什么都是比較順利的,如果在年前年后的其它日子掃塵,會給家里帶來災難。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還有“除陳布新”之義。這一習俗寄托著土家族人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搶年——除夕守歲搶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過年習俗活動之一。守歲,就是在舊年臘月三十(月小則是守二十九)這最后一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除夕夜里搶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雞一叫,即刻點燃鞭炮放起來。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這天晚上,火塘里都會燒上一個大柴蔸,這大柴蔸被稱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為年火蔸燒得越大就越征兆著來年喂的豬也會越長越壯,日子也會越過越興旺。在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堂屋內(nèi)外燈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邊,稱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過程中,土家人會熱熱鬧鬧談一年的年景,講來年的打算,講土家人往事,擺古今歷史,講各種奇聞軼事,全家歡聲笑語。守歲到公雞鳴叫,便放起鞭炮爆竹,誰家的鞭炮若在公雞一叫的瞬間響起,誰家來年就會興旺,就會吉祥如意,這是土家族人在吃過團年飯后的第二次搶年,如果在吃團年飯時沒有搶贏別人家的人,在三十夜守歲搶年時則會認真地拿著鞭炮,蹲在大門處,守著公雞叫;待公雞一叫,即刻將鞭炮放起來,緊接著整個村寨家家戶戶鞭炮震天。公雞一叫,爆竹一響,土家族山寨就歡騰起來,爭先出行并給土地菩薩拜年,爭先挑水,爭先推磨、舂碓,到處是一片歡聲笑語、熱氣騰騰的節(jié)日景象。當東方發(fā)白時,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來。爆竹響過之后,土家山鄉(xiāng)便充滿了迎新春的氣息。節(jié)日的盛裝穿在身,走門串戶互相道賀譜寫一曲土家年節(jié)的快樂。
拜年——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習俗,它是土家族人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土家族地區(qū)民間過年時的民族文藝活動也是異彩紛呈,古老而濃重,更增添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很多地方會跳擺手舞,其內(nèi)容包括“闖駕進堂”“紀念八部大王”“兄妹成婚”“民族遷徙”等歷史歌舞及原始的舞蹈“茅古斯”等。晚上點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裝同跳“擺手”。隨著一聲聲的鼓點,土家人圍著場地擺起手來。頓時,鼓樂震天,擺手堂一片歡騰。還有趕廟會、唱大戲、耍獅子燈、舞龍燈、騎高腳馬等迎春文藝活動也很吸引人心。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流行,城鄉(xiāng)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吉利,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zhuǎn)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曰:“麒麟送子”。
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這些禁忌特別在一些年長者中仍在遵循著。在土家族人中有“正月忌頭,臘月忌尾”的說法。從臘月中旬開始,土家人一見面,嘴里就要說著吉祥的話語相互恭賀。過年之前,要是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會被認為是極不吉利的事情,它將預示著在新年里辦事“不順”,特別是正月初一,這種禁忌更甚。臘月間,土家人無論有多大的隔閡,都不會“翻臉”,就連往日吵過架、拌過嘴的人們,此時也會拋掉前嫌,握手言和。
在臘月里打粑粑和做煻糝時,所蒸的米必須要一次成功,如果中途遇到波折就會被認為不吉利——來年不死人都會有其它災害發(fā)生。殺年豬也必須一刀殺死,不能補刀宰殺,否則就會有兇兆。在推豆腐時不能見四眼人(即懷孕者),否則以后會有災禍發(fā)生。臘月的牛日被視為紅煞日,忌出遠門,有“出門遇紅煞,一去不歸家”之說。
臘月二十九日,年飯上甑后,婦女不能做針錢,不能洗衣服,避免生活中與人發(fā)生口角。吃年飯時不準泡湯,怕來年垮田坎、土坎。過年這天不準吃粑粑,否則身上要長瘡。菜里不能放辣椒,否則來年“老吃辣子虧”,辦事不順利。大年三十吃團年飯時小孩不許吃豬尾巴,以免長大后留下?lián)u頭的毛病。臘月三十忌挑水,否則會被認為觸動龍王而導致水災、旱災。不準殺生,說“麻雀都要過三十夜”,要讓各種動物安全愉快地過年,特別是還要在過年的這天給牛煮一些好東西喂。正月初一,忌說出“死”“病”“窮”“殺”“沒有”“不要”“背時”“砍頭”等字眼以及與此相似相近的字音,忌吵架、罵人、哭泣。對去睡覺的守夜人,忌說去“睡覺”,要說“去挖金窖銀窖”。忌見稱桿,否則長年見蛇。正月初一至初三,不準掃地,怕把財神掃走了。正月初一至十五,大人小孩不能剃頭,以免秧苗會長成“癩子頭”。
土家族過趕年是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歷代的傳承中形成的的習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觀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觀念。透過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歷史淵源。過趕年的習俗,表達了土家人對1勢力的1,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斷流傳,而且也是土家族1壓迫的備忘錄。過趕年習俗中,也體現(xiàn)了一種和諧的親情與和睦的人際關系,其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時間之長,都具有很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研究價值。它對于提升親情關系、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土家族的過趕年起著一種社會調(diào)節(jié)器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