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山“天籟之音”之稱的楊林堂鼓,今春起在三峽鏈子崖景區(qū)定點演出,來自秭歸縣的譚本高等8位農(nóng)民藝人,用架子鼓、嗩吶、大鑼等器樂的變幻演奏,讓游客享受了一道原始古樸、自然醇厚的音樂大餐。
楊林堂鼓的主要樂器有大小堂鼓、大小鑼、小镲以及嗩吶和長號。大小堂鼓和大鑼由一個人演奏,將大小不等的堂鼓呈弧形排列于支架之上,鑼用一個木杈拴在一旁,其形式有點像西方的架子鼓。楊林堂鼓的嗩吶、長號的吹奏有多門絕技,如二龍抱柱、雙龍過江、沖天號、單打獨奏等。二龍抱柱即一人按嗩吶,由另一個人吹奏,二人合演抱柱動作;雙龍過江即兩人雙手交錯,互按互吹;沖天號即手執(zhí)長號或嗩吶表演仰天摔、前后滾翻仍吹奏不息;單打獨奏即一個人同時演奏多門樂器,既要手執(zhí)嗩吶吹奏,又要通過翻滾用腳不斷地打鑼敲鼓。
楊林堂鼓屬于湖北省民間文化搶救保護項目,是古代宮廷音樂與民間吹打樂相結合的產(chǎn)物,有36調(diào)72曲牌,主要流傳于三峽庫區(qū)秭歸縣楊林橋鎮(zhèn)的金竹園和響水洞一帶。楊林堂鼓的各個曲牌都是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產(chǎn)生,用于特定的場合,每一個曲牌便是用音樂記述的一個故事,講述的一段歷史。如《朝班》、《上馬曲》、《下馬曲》、《東宮》、《西宮》、《朝弄山》等古調(diào),據(jù)傳源自宮廷。而《揮線拍子》、《草鞋調(diào)》、《梳櫛子》、《戒指子》、《茶調(diào)》、《喂豬調(diào)》、《放羊》、《采茶》等,則直接來自民間生活。
地處深山的秭歸縣楊林橋鎮(zhèn)現(xiàn)在有6個“堂鼓班子”活躍于農(nóng)村的紅白喜事,現(xiàn)有兩個班子被請進風景區(qū)為游客表演。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