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民間家庭生了兒子“整酒打喜時歌唱舞蹈狂歡”而得名,每首音樂旋律起伏動聽,歌詞連貫自成體系。
優(yōu)秀民歌《黃四姐》是建始縣民間音樂系統(tǒng)“喜花鼓”龐大家庭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作之一。
“喜花鼓”因民間家庭生了兒子“整酒打喜時舞蹈狂歡”而得名。建始縣三里、高坪、紅巖一帶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貴子”。雙方家族都皆大歡“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慶賀,夜里因客多沒有床鋪睡覺,賓客們便用唱歌跳舞來混時坐夜,鄉(xiāng)間稱這種唱歌跳舞為鬧“喜花鼓”!跋不ü摹钡男纬善鹪纯勺匪莸角蹇滴。
“喜花鼓”習俗的展示過程生動活潑:女婿娃提上一只公雞到岳父母家“報喜”,岳父母便邀約親族本房籌備禮物擇吉日到女兒家做“外婆”,百十人挑著擔子,浩浩蕩蕩,十分排場走進女婿家。酒足飯飽后,開始“坐夜”。為了度過五更長夜,客人與婆家族鄰、妯娌們嘲弄嘻戲,又唱又跳鬧“喜花鼓”始唱《鬧五更》,接唱《《黃四姐》、或是《郎愛姐兒好人才》、或是《桑不纏柳柳纏桑》等。跳啊唱啊到盡興時,雙方親家便惡作劇地將事先備好的鍋灰抓在手上向眾人臉上涂摸,個個涂成大花臉,引起賓客們滿堂大笑,將鬧“喜花鼓”的氣氛推向熱潮!跋不ü摹彼鶎倜窀栌腥嗍,每首音樂旋律起伏動聽,歌詞連貫自成體系,《黃四姐》是其中最為優(yōu)秀著名的品類之一,是每次歡鬧的必唱歌詞!饵S四姐》歌詞易記、上口、幽默、風趣,人們特別喜愛,在三里、高坪、紅巖一帶周邊鄉(xiāng)鎮(zhèn)廣為流傳。
“喜花鼓”《黃四姐》具有杰出的文化價值,是土家族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2005年8月,恩施州政府將“喜花鼓”發(fā)源地建始縣三里鄉(xiāng)老村定為州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而《黃四姐》的獨特表演形式已經三次走進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成為全中國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