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云南省寧洱縣的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名錄。
普洱茶貢茶的制作約定俗成為相對固定的程式,大體分為“祭祀茶神、原料采選、殺青揉曬、蒸壓成形”4個程序。但是貢茶從茶樹的選種,茶園的管理、茶葉的采摘、萎凋、殺青、揉捻、晾曬、蒸制一系列過程,全部依靠手工制作,而且全憑感覺和經(jīng)驗,沒有任何參考數(shù)據(jù)和文字。
1.祭祀茶神。在普洱府境內,每年春茶開采之前,各民族都要按各自的禮儀對茶樹王進行祭拜活動。祭拜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內容都大體相同,即感謝神靈的恩賜,歌頌茶樹的功德,祈愿來年豐收,吉祥和幸福。
2.原料采選。開采時由村寨頭人和有威望的老人經(jīng)過占卜和實地查看,選出長得最好的茶園作貢茶的首采地,選出體貌端莊、品行端正、身無異味、心細而有經(jīng)驗的采茶女采首批茶。在普洱史志中,對貢茶的采摘有著嚴格的要求,如:要“五選八棄”。“五選”就是:選日子,即選擇谷雨前的吉日;選時辰,即選在晴天、日出之前采的茶最佳,與《茶經(jīng)》上“日出神散”之說同出一撤;選茶山,即選擇種植得最好的茶地,客觀上鼓勵茶農(nóng)種好茶;還有選茶葉、選茶枝。所謂“八棄”是對采茶女操作上的具體要求,那就是: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食蟲,棄色紫。
3.殺青揉曬。這是貢茶生產(chǎn)中關鍵而又獨特的工藝。殺青,是在熱鍋里用悶、抖結合的手法,使鮮葉受熱而均勻地失去部分水分。關鍵在溫度的掌握,全憑經(jīng)驗和手感。因為茶葉的溫度過低,鮮葉的生澀味不能清除;溫度過高,對茶葉中的活性酶破壞太大,不利于后期發(fā)酵和茶多酚類物質的保留,普洱茶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后來的自然發(fā)酵而產(chǎn)生相對時間內愈陳愈香的品味和獨特的保健功效。揉捻,是用手直接搓揉已殺青的茶葉,關鍵在輕重的把握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使茶葉揉成條索狀,便可晾曬成曬青茶。技法的高低直接影響茶葉的品味和芽條造型的優(yōu)劣。
4.蒸壓成型。即曬青茶經(jīng)過蒸軟、袋揉、壓摸,定型、干燥、包裝等工序,制成各種形狀的緊壓茶。清道光五年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記載:“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條、匣盛茶膏共八色”。
普洱茶貢茶分散茶、緊壓茶、茶膏三種。茶膏是普洱茶貢茶中的又一獨特品種,它便于攜帶和飲用,是適應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進行商貿(mào)活動的產(chǎn)物。
云南省寧洱縣是普洱茶貢茶的重要產(chǎn)區(qū),《普洱府志》記載,1729年,普洱茶的成品被送往當時的皇帝手中,因口感獨特等眾多原因被定為貢品,并設立了貢茶司。這之后,普洱茶一直被當成貢茶進獻京師。普洱茶貢茶滋味濃釅、生津顯著,做為貢茶后,名震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