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族傳統(tǒng)樂器制作技藝已有二千年的悠久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朝鮮族樂器的演奏和制作方法隨著朝鮮民族的遷入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得到繼承和發(fā)展,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珍貴歷史資料。2008年,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朝鮮族民族樂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構(gòu)造獨特,音色柔和,奏出的音樂以旋律清新、流暢、婉轉(zhuǎn)、輕快以及長短節(jié)奏豐富而著稱,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目前,常用的朝鮮族傳統(tǒng)樂器有30多種,均以竹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以弦樂器為輔。流傳至今的竹木樂器有橫笛、筒簫、短簫等,打擊樂器有長鼓、圓鼓、龍鼓、手鼓等,弦樂器有伽倻琴、玄琴、牙箏、奚琴等。
長鼓,亦稱“扙鼓”,長約70厘米,鼓身木質(zhì)呈圓筒形,鼓的兩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細小而中實。以鐵圈為框,系皮條或繩索,可以調(diào)整鼓的音高。演奏時,右手執(zhí)細竹條敲擊,左手敲擊鼓的另一面。兩手節(jié)奏交錯,技法豐富。在樂隊中,將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將鼓掛在身前。常用于聲樂和舞蹈的演奏。
細篳篥(xìbìlì),用細竹管制成,長約25厘米,開有8個按音孔(前7后1),哨長4厘米,雙簧。用于獨奏和民間歌舞的伴奏。它的裝飾性顫音很具有朝鮮族音樂的特色。
伽倻琴是朝鮮族傳統(tǒng)弦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形狀近似于漢族民樂器古箏。伽倻琴由共鳴箱、琴弦、琴碼三部分組成。共鳴箱長150厘米,寬25厘米、中間厚5厘米。質(zhì)料分別用梧桐樹板和樺木板制作。琴線用蠶絲制作。共13根弦,琴弦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弦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diào)節(jié)音階。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因此,伽倻琴彈唱是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
短蕭,朝鮮語稱“單掃”,形制如漢族洞簫,短細,長約35厘米,傳統(tǒng)短蕭,上端開一吹孔,管身開五個按音孔,可吹奏五聲音階的曲調(diào)。解放后改革的短蕭,開七個按音孔,有的加鍵,并在吹孔與按音孔間加鑲銅插口,可演奏七聲音階的樂曲。音色柔和高亮。
朝鮮族傳統(tǒng)民族雖然保留下來的為數(shù)不多,但富有民族民間特色,古色古香,外型大部分保留著傳統(tǒng)形態(tài),古樸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