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花燈是湘西花燈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為文花燈、武花燈、丑花燈等。桑植花燈是漢文化歌舞藝術與桑植當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相結合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歌舞藝術。
桑植花燈主要流行于湖南桑植縣的39個鄉(xiāng)(鎮(zhèn)、場)及湘、鄂、川、黔、渝周邊縣市。桑植花燈的演出形式多為“對子花燈”,表演人數一般為一男一女兩個角色,男子形象滑稽、詼諧,女子形象優(yōu)雅、端莊,花燈種類繁多,有文花燈、武花燈、丑花燈等。2008年,桑植花燈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桑植花燈起源頗早。五代時王仁!堕_元天寶遺書》載:“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也。”此記載所稱年代,距今1300余年!盎簟币徽Z由此而來。據清乾隆版《桑植縣志》記載:“元宵剪紙為花燈,或制花燈,扮演樓臺故事。街衢鼓樂社日,鄉(xiāng)村結彩賽會,懸牲醪于樹下,祭畢享其胙!被舻姆N類繁多,據清同治版《桑植縣志》載:“上元燈有龍燈、獅燈、魚燈。男女妝唱插秧采茶等曲目打花鼓。”
明代以后,桑植花燈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fā)展時期:一是明末清初,連年不斷的征戰(zhàn)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無數漢人1搬遷到桑植,也將境外花燈帶了進來,桑植各族人民很快將境外花燈吸收融匯于桑植花燈和日常生活及風俗習慣中,逐漸形成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二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黨中央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桑植各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獨特的音樂舞蹈和生活習慣,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武花燈,形成了第二個發(fā)展時期。
桑植花燈是桑植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原生態(tài)桑植花燈主要在桌子上打,由兩個男人打,一個扮女的,一個扮男的。桑植花燈種類繁多,有文花燈、武花燈、拐子花燈、老人花燈、豐收花燈等。桑植花燈動作極為豐富,桑植花燈藝人這樣描述桑植花燈:“花燈形象三百六,禽獸妖魔龍魚猴,日月雷雨山草木,打好花燈不用愁!
桑植花燈講究套子和圈子。套子指手、腳、身、步相關聯的動作。圈子則是許多動作的組合。桑植花燈套子有開山、尖子、捎馬、花手、海底摸沙、金盆潑水、關云長挑袍、抱石開弓等100個,還有“嫦娥奔月”、“鳊魚上灘”、“昭君出塞”等80多種組合動作;羧ψ佑腥怼⑷D、三摸、一把弓、半邊月、扯四門、剪刀夾、雙邊出場、游扇、流筒篙子、荷花出水等。
桑植文花燈代表節(jié)目是《四季花兒開》,通過對四季花鳥形象的塑造,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希冀幸福美滿的愛情像花兒一樣;桑植武花燈代表節(jié)目是《十打》,通過塑造流傳于民間天地精靈的形象,反映桑植各族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桑植拐子(丑)花燈有《莫學花椒黑良心》,老人花燈有《十辦》,豐收花燈有《聚錢罐》等代表性曲目。2008年,桑植花燈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