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江炭花舞是一種古樸優(yōu)美、剛柔相濟、以打擊樂為伴奏的民俗舞蹈,是梅山文化中獨特的傳統(tǒng)舞蹈藝術。一般由兩人表演,舞龍燈時,七江炭花舞在前開路,主要流傳在湖南省隆回縣七江鄉(xiāng)。
七江炭花舞是湖南省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舞蹈,由古代梅山峒民深夜狩獵時照明的火把發(fā)展而來,后又借鑒了夜晚照魚用的炭燈,是梅山地區(qū)漁獵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七江炭花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唐宋時代,龍燈舞傳入七江一帶,夜里舞龍時,需要燈光照明,人們就用炭燈照明,為舞龍燈的隊伍開道。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藝人的不斷加工改進、發(fā)展,照明用的炭燈發(fā)展為表演性的炭花舞。舞龍燈時它繼續(xù)為龍燈隊伍開道,不舞龍燈時,它又成了人們生活中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形式,并成為梅山人婚喪嫁娶和各種喜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演出節(jié)目。
炭花舞由兩人表演。表演時,用樅樹膏或栗樹炭皮作燃料,裝入用鐵絲編成的小網(wǎng)籠中,再用棕繩將鐵絲籠系于竿上端。表演者兩手握住竹竿下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相距一尺左右。炭花點燃后,利用甩、拋、繞、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蹲柱等肢體動作,甩動燈籠起舞,火星飛濺,宛若游龍夜空翻騰。舞蹈動作有“雪花蓋頂”、“黃龍纏腰”、“雙龍搶寶”、“8字回紋”、“掃地蓮花”、“朝天三柱香”等。舞蹈動作有“雪花蓋頂”、“黃龍纏腰”、“雙龍搶寶”、“8字回紋”、“掃地蓮花”、“朝天三炷香”等。
七江炭花舞道具簡單,演員少,不受表演場地限制,舞蹈動作剛柔相濟,千變萬化,觀賞性強,隨時隨地可表演,是梅山人的一道文化“家常菜”。2008年,七江炭花舞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