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酉藏書洞傳說是流傳于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傳說出處位于沅陵縣西北15公里處的二酉苗族鄉(xiāng)境內。
二酉藏書洞位于沅陵縣城西北二十里處二酉山上,二酉是一個地名,歷史上流傳有二酉藏書的故事。若干世紀以來,人們對二酉藏書經(jīng)過眾說紛紜。后來,《辭源》對“二酉藏書”作了較明確的注釋:“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縣西北。太平御覽四九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后稱藏書名二酉。因為發(fā)源于四川酉陽縣的酉江和源于湖南古丈縣的酉溪河流,在這座山西面匯合,故名此山為二酉山!
相傳上古時黃帝曾于此山藏書。武陵人善卷因避舜帝禪讓,隱于此山守護黃帝藏書,并以之教化當?shù)匕傩。周朝時,周穆王又在此山中收藏異書。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京都咸陽儒生慘遭坑戮,眼見經(jīng)書古籍行將滅跡之時,博士官伏勝偷偷將家存書籍,從咸陽經(jīng)河南,水舟陸車,日夜南奔,然后經(jīng)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轉酉水逆江而上,把1000多卷竹簡書籍藏在這“鳥飛不渡”“獸不敢臨”的二酉山古洞里。劉邦建漢以后,竹簡木牘、經(jīng)典書籍很快受到重視。博士官伏勝把竹簡書籍帶去京城求見,一時間,滿朝文武無不感動!書史學人,不惜花錢,千金爭購。正是“二酉奇篇人鮮識,焚書翻遣書遍存”。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專程到二酉山訪古朝圣,頂禮膜拜。清朝光緒年間,湖南督學使張亨嘉,奉朝廷圣旨,到二酉藏書洞樹碑立傳。從此,每年到二酉山朝拜的書生、秀才絡繹不絕。
如今,清張亨嘉所題的“古藏書處”和民國時期的“古藏書處”碑刻還佇立著。
研究發(fā)現(xiàn),二酉藏書洞的傳說的價值主要價值有如下幾點:
一、二酉藏書洞傳說是民間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它所延伸的洞穴文化、旅游文化、民間文化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成為當?shù)卣ㄔO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重要載體。
二、由于伏勝的藏書,二酉洞使中華五千年文化得以薪火相傳,因此,二酉山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文化圣山。二酉文化現(xiàn)象也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舉世聞名的文化景觀。尤其是填補了儒家史學的空白,弘揚了以仁德治國的精髓。
三、二酉藏書洞的傳說具有珍貴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價值。從東漢《漢書》到《辭源》所載,都證實了二酉藏書的事實,對中國儒、道、德文化歷史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四、二酉藏書洞的傳說是中華文化、楚湘文化、五溪文化的源頭,為中華文明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