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咸陽市的武功縣故城東門外,屹立著的后稷教稼臺,猶如寫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部農業(yè)史書。農業(yè)始祖后稷教民稼穡,開創(chuàng)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千年歷史流轉,關于后稷的傳說故事一直在這篇土地上生生不息,寄托了人們對農業(yè)始祖后稷的尊敬、敬仰之情。農業(yè)始祖后稷傳說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武功縣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漆渭縱橫、土地肥沃,歷史悠久,文物薈萃。據(jù)《史記》載,周民族始祖農業(yè)大師后稷曾出生在這里,世稱武功是中國古農業(yè)的發(fā)祥圣地,炎黃子孫的搖籃。
武功縣是古有邰之地,毗鄰楊陵國家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神農后稷在這里教民稼穡,創(chuàng)建了光輝燦爛的農耕文化。教稼臺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東門外,猶如寫在中華大地上的一部農業(yè)史書,記載著炎黃民族發(fā)端農業(yè),樹育五谷,早于世界各國的歷史,因源遠流長,名噪四海,而被列為關中四大名臺之首,并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妒酚洝ぶ鼙炯o》和《詩經·生民》都詳細記載了后稷建樹發(fā)展農業(yè)的成就,幾千年來,有關后稷的故事廣為流傳。
武功是古有邰之地,相傳距現(xiàn)在約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兒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經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發(fā)現(xiàn)地面上有一個巨人足跡,覺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來就懷孕生子。人們認為這個無父親的孩子是個“不祥之物”,就把他拋棄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飛鳥和人相救。姜螈認為他是個神孩,就又抱回養(yǎng)育,起名叫“棄”。
棄是個有志氣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農藝,在母親姜螈的教導下很快掌握了農業(yè)知識。他看到人們僅僅靠打獵維持生活,食物太單調,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心里非常難過,決心想個辦法來保證人類能生存下去。他想著想著上了山坡,看到滿山遍野的樹木和花草,突然靈機一動,人們?yōu)槭裁纯傄獫O獵吃肉呢?這些樹木的果實、莖葉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決定親口嘗一嘗各種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確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嘗百草,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為人類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稱為“農業(yè)始祖后稷”。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神農后稷嘗百草,不怕蛇咬狼擋道,死而復生不動搖,只為民眾能吃飽……”
可是,后稷并不滿足于這些發(fā)現(xiàn),他看到人們?yōu)榱苏业娇煽诤贸缘闹参,往往要走很遠的路,累得滿頭大汗。能不能在家門口自己種植呢?他反復思考、觀察,驚奇地發(fā)現(xiàn),飛鳥嘴里銜的種子掉在地里,人們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發(fā)出新芽,長出新的瓜果樹。后來他又發(fā)現(xiàn)植物的生長與天氣、土壤有關系,就決定利用天氣的變化和不同類型的土地,指導人們選育良種,有計劃的進行農耕。相傳后稷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來百谷種子,讓他為民造福,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后來,后稷親自在教稼臺前傳授人們農業(yè)知識,教稼臺前,農夫們或坐或立,黑壓壓一大片,靜聽著后稷講解農業(yè)知識。他揮著手,又是比畫,又是示范,每到興奮處,還下臺手把手給人們教農耕新法。后稷還在教稼臺上號召并領導人們改進農具,開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綠油油。人們都夸后稷教民種的莊稼穗兒大、顆粒飽、產量高。
后稷教民農耕,是遠古時一位大農藝師。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廣闊的有邰地賜予他!妒酚•周本紀》和《詩經•生民》都詳細記載和頌揚了后稷的功績,教稼臺從此名揚天下。它記載著炎黃民族農業(yè)生產遠在各國之先的歷史,反映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幾千年來,有關后稷的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