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燈舞是一種流傳甚廣的民間舞蹈,岱山縣各地都有分布。此舞因文化背景不同又有不同的數(shù)量和陣法,在縣境內(nèi)較為出名的有石馬岙馬燈、茶前山馬燈、長涂馬燈。
石馬岙馬燈,出現(xiàn)在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第二次海禁解除后,屬廟宇文化歸廟柱首管理。據(jù)傳石馬岙馬燈是因紀念神馬而創(chuàng)。石馬岙有座廟稱石馬廟,因在清康熙年間在岙0土了宋代狀元袁甫墓前的石馬而得名,由于年長日久受天地日月精華,石馬成了神馬,為了表達對神馬的敬仰之情和來年的風調(diào)雨順,石馬廟弟子自設馬燈、陣法于每年廟會進行表演。
茶前山馬燈隊組建于1946年春節(jié),因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村民以此來慶賀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民國時期保長發(fā)起,有已故的劉和平制作馬燈,他在村里聰明過人,能向真馬仿制,形象逼真。宮燈扎得玲瓏剔透,馬與燈用蔑片扎饒繞,用紅、黃、藍、白、黑、棕、綠色綢布縫制,用彩紙粘貼耳、木、口、鼻、尾,栩栩如生。馬的前后身插上蠟燭照明,燈中插一支蠟燭,加上前中兩扇旗槍,四盞掛燈。在馬運動時,燭光搖晃一下,整個陣容流光溢彩,絢麗奪目。在鼓鑼、長號召喚下,觀眾紛至沓來,擠滿大道地。1949年兵荒馬亂,無人發(fā)起,銷聲匿跡。至今又無人傳承。
長涂馬燈,始創(chuàng)于三百多年前,東劍建了一座太平廟,春節(jié)農(nóng)閑時為祈求太平廟廟下的百姓太太平平,健健康康,生意興隆,當?shù)卮迕褡越M“春節(jié)馬燈隊”腰纏紙扎的馬燈,于每年正月初外開始到正月十三謝燈期間,挨家挨戶,手敲鑼鼓,載歌載舞,邊跑邊唱,稱之為“出馬燈”。
馬燈為民間舞蹈的一種,其表演形式各鄉(xiāng)鎮(zhèn)大同小異。一般由25個人組成,分成兩組,各有一個成年男性帶頭人,手擎一面用竹絲編織成的長形彩牌,上寫著“風調(diào)雨順、天下太平”等吉祥字句,此俗稱“門槍”,后面跟著的是馬童,都是由11-14歲的孩子扮演,他們頭包英雄結,身穿束腰緊身衣褲,肩披綢質(zhì)披風,右手執(zhí)鞭,左手牽韁,身前是用竹絲編成的并用各色絲織布包裝起來的馬前半身,裝有響鈴的馬勁揚鬢昂首,栩栩如生,身后是馬尾飄灑的馬的后半身,乍一看,似是人跨在馬上一般。馬的前、后身內(nèi)都裝有燈具,在夜間點燈表演時,煞時美觀。
兩只長號(喇叭)吹出“馬燈來道(這)頭--馬燈來道(這)頭”!一只香頭領銜,是廟神座前插令旗的香斗。兩扇旗槍,一扇寫上風調(diào)雨順,另一扇寫上國泰民安,由兩個技藝手把著。鼓鑼鈸樂隊若干人。馬8只,燈8盞,有16個男童表演。
首先由長號吹起“馬燈來道頭……”后,鼓樂隊配合著咚咚嘭,馬燈以長方形列隊由頭旗1引領,進入稍有名氣的大道地(即三、四合院道地),旗1,一個把頭帶四馬四燈;一個倒把手插中央帶四馬四燈,表演的18人。旗1聽樂隊敲打節(jié)拍,從列隊、緩步、跑步轉(zhuǎn)入熱潮的不同節(jié)拍而把握不同的表演。形式上由小跑、快跑、后退、翻側(cè)、穿梭。如此飛快轉(zhuǎn)動,保持燈火不熄。
馬燈作為舞蹈,它有多種的表演陣法,名為“軋陳”,如“梅花陳”、“對子陳”、“十字陳”等等——事先自然作過細心的排練。如在夜間到了大戶人家寬闊的院子里,東家就會在院子的中央擺好呈梅花狀的五只酒壇,這就表示要求“軋”梅花陳,那時馬燈全班人馬,必精神抖擻,顯出渾身解數(shù),不敢稍有怠慢。前面那高舉門槍的帶頭人,頭微側(cè),門槍平舉,踏著緊而細的碎步,帶領著身后的馬童,有條不遜地穿插在五只酒壇之間,馬童們也同樣微微側(cè)著頭,揮動著馬鞭,緊拉馬韁,踏著緊湊而細碎的步伐,緊緊地跟在后面,全神貫注,目不斜視。這時馬燈隊的打擊樂器,配合著,使軋陣漸趨熱潮,贏得觀眾陣陣喝彩,東家還給馬燈隊犒賞。全場表演一個多小時。
服飾:頭包英雄結,紅綠服裝、紅腰帶(綢布做的,1公尺3長)、解放鞋
道具:旗槍(長2米多點,高60公分,用綢布做的)、馬燈(長一公尺)、鼓(直徑30公分)、鑼(直徑30公分)、鈸(直徑25公分)、小鑼(直徑20公分)、長號(長40公尺)馬燈這個民間舞蹈,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基本上是代代流傳下來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了解放后,馬燈表演已經(jīng)不流行了。